重耳一行人离开卫国后,走走停停,半饥半饱,总算到达期盼已久的齐国边境。
齐桓公能否善待他们,还是个未知数。
公元前644年的某一天,齐桓公姜小白与姬重耳(未来的晋文公),两位公认的春秋最强盛的霸主,终于在齐国相见。
这也算春秋时期的一大盛事,不过,当时可是冷冷清清,没那么轰动,因为他们的处境,完全不同。以至于这个特殊的日子,没有被史学家们详细记载下来。
齐桓公高高在上,是天下公认的霸主,已经统领诸侯三十多年;重耳则非常落魄,有家不能居,有国不能回,领着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才,简直跟难民没什么区别。
这巨大的反差,谁能想到,有朝一日,重耳会成为跟齐桓公比肩的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
对于重耳等人的狼狈样,齐桓公并没有像卫文公那样目光短浅。眼看重耳有才有德,手下人才济济,齐桓公也非常敬重,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甚至问他流亡期间有没有家室。
这让重耳很感动,也很惭愧。自己流落他乡,朝不保夕,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顾及家室。
齐桓公爱好美女,一日没有美女伺候,吃不香,睡不安。听了重耳的苦诉,立刻把宗室一个漂亮的女孩嫁给他(也有说是他自己的女儿),并且赠给二十辆车,八十匹马,其余一应日常需求,无偿提供。
毕竟是武林盟主,胸怀宽广,感召四方。
重耳一扫往日的阴霾,与齐桓公相处一年多,彼此惺惺相惜,促谈甚欢。可惜岁月不饶人,齐桓公年纪大了,加上年轻时酷爱酒色,身体条件越来越差。
公元前643年冬,齐桓公被‘三贵’害死,几十年建立的霸业,轰然坍塌。但是没关系,十余年以后,重耳会扛起他的盟主大旗,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当然,重耳的辉煌,齐桓公是看不到了。
流亡固然艰苦,但也收获颇丰。就好比现在的有钱人,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难免想去体验苦行僧的滋味。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从此内乱不休,霸业不再。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重耳的生活,他在齐国一住就是五年,这段时光,是他人生最安逸,最快乐的时光。整天衣食无忧,逐渐沉溺其中,忘记了自己的远大目标。
这个经历,到是与《三国演义》中,刘备去吴国相亲类似,也是沉迷温柔之乡,差点迷失。
当初乞讨的耻辱,想起来即害怕又丢人,真的不愿再流浪了。晋国内部比较安宁,无机可乘,自己也五十多岁的人,想开了,该放弃一些不现实的想法,准备终老齐国。
当齐女劝他应当为回国而努力时,他说出一句经典台词:民生安乐,谁知其他?(《国语》)
那意思:人生就是为了享乐,管不了那么多了!典型的享乐主义人生观,太有超前意识了。如果在我的父辈那一代,恐怕要被开大会批斗,还要关进牛棚。
重耳是真不想走,美女陪伴,锦衣玉食,还要什么追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对于重耳来说,留下来,就是最好的人生选择。
但是,他的一群手下不干了。十余年来,抛家舍业,冒着巨大风险跟随他到处奔波,甚至要饭当乞丐,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攀龙附凤、名垂竹帛嘛!
现在,他竟然想安逸的定居下来,想放弃自己的使命,想安乐死。如果这样,大家都将一事无成,跟着陪葬。不行,绝不能让这个人老死在这里,那样一世功名,尽成土灰。
此时,诸侯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
齐桓公已死,齐孝公能力有限,诸侯纷纷背叛,齐国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宋襄公想继承霸业,可惜心有余力不足;南方的楚成王兵强马壮,对中原虎视眈眈。
关键一点是,晋国的晋惠公,他生病了,而且病情有加重趋势。他的儿子姬圉在秦国做人质,为此,在公元前638年,竟然私自逃回晋国;名义是看望父亲,实际就是稳定晋国局势,保住自己的权位。
晋国内部已经有了纷乱的征兆,这是一个很好的回国机会,必须提前谋划。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