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见识的师服,看出了端倪,评论道:“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末枝小(本大末小),才能够稳固。所以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建立卿大夫釆邑,下面又有宗室子弟为官,庶人、工、商各有亲疏等级,百姓才不会有非分的念头。现在,根本衰竭,民心离散,不乱还等什么呢?”
成语‘本末倒置’,最早就出自这里。
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发动叛乱,弑杀晋昭侯,迎接曲沃桓叔。至于他们有没有内外勾结,史书也没有列出确凿的证据。
但是,曲沃桓叔确实想进入翼城,确实觊觎晋国的君位,而且,他确实带军队去了。他的野心,他的伪君子面孔,此刻暴露无遗。他前面的所做与此时的所为,形成鲜明对比,就是为倾覆晋国做准备。
晋昭侯,是东周早期被弑的国君之一,《左传》也曾提及。但是,由于孔子所编《春秋》,始于公元前722年,晋昭侯之死在此之前,所以,并没有把他列入‘弑君三十六’的行列。
对于曲沃桓叔的到来,冀城很多人并不欢迎,因为他是入侵者、篡逆者,不是正宗。晋国的忠诚之士,组织军队奋力攻打曲沃桓叔,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封地。
晋国与曲沃,彻底撕破面皮,但是,晋国人却无力灭掉曲沃,任凭它像一颗钉子,楔在晋国大地上。
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国君,就是晋孝侯。
当然,那位谋逆弑君的潘父,晋国人并没有放过他,直接杀死。
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带着遗憾死去,他的儿子姬鳝继位,就是曲沃庄伯。
攫取晋国的权力,拥有晋国的土地,统治晋国,曲沃桓叔没有成功,但是,他已经给子孙指明了方向。战端一开,永无止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曲沃庄伯,将继承父亲遗志,继续努力,直到拥有整个晋国。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率军攻打翼城,杀死了晋孝侯。虽然《左传》也提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没有把晋孝侯列入‘弑君三十六’的行列。身为晋国之君,父子先后被弑,可谓人间悲剧。
晋国人很愤怒,他们集合军队,攻打曲沃庄伯,把他赶回曲沃。但是,由于曲沃地盘大,人心齐,晋国人依然无力把它彻底灭掉。
成师的后代,一直没有放弃消灭太子仇的后代,目的很简单:取而代之,成为晋国正宗。
晋孝侯死后,晋国人立他的儿子姬郄(xì)为国君,就是晋鄂侯。晋鄂侯即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鲁国鲁隐公即位,《春秋》纪年正式开始。
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贼心不死,再次攻打翼城。
当时郑国强大,郑庄公在诸侯间如鱼得水,所以,曲沃庄伯邀请了郑国,同时还邀请邢国帮忙,誓要灭掉翼城,独霸晋国;不仅如此,曲沃庄伯通过非常规手段,取得了周王室的支持,周桓王派遣大臣尹氏、武氏,率军支援曲沃。
为了权力,那种‘不放弃’的精神,让人恐惧。各种卑鄙手段都用上,对于亲情更加漠视。
有了周桓王的支持,曲沃名正言顺,局势对晋鄂侯极端不利。最后,不得不放弃翼城,逃往晋国的随地(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这里后来成为士会的封地。
眼看形势一片大好,不知为何,曲沃庄伯却背叛了周桓王。前面也介绍过,当时周桓王正与郑庄公斗气,双方几乎水火不容;郑国实力强大,曲沃庄伯依靠郑国,必然要得罪周桓王。
秋季,周桓王派虢公率军帮助晋国,把曲沃庄伯赶回曲沃,立晋鄂侯的儿子姬光为新君,就是晋哀侯。
第二年春,晋国人迎回晋鄂侯,让他居住在鄂地。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郁郁而终。儿子姬称接过父亲和爷爷的理想,继续实施取而代之的宏伟计划,他就是曲沃武公,后世也称他晋武公。
杀戮,依然继续。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