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在子文的调教下,训练有素,而且养精蓄锐多年,士气旺盛。
由于对楚国不讲信义的做法十分痛恨,所以,宋襄公作战身先士卒,勇往直前,要以实际行动,在战场发泄心中的郁闷。结果,他被困楚军,大腿也被射中一箭,差点把命丢了。
这一战,结果可想而知——惨败。
他这个人有一点好,对待随从嘘寒问暖,小恩小惠不断,所以深得侍卫敬重,甘愿死心塌地保护。这次作战,平日作为护卫队的贵族子弟,为了救他,全部战死。
这就是著名的‘泓之战’,以宋国惨败告终。
据《谷梁传》所说,《春秋》记载了三十四次战役,一般没有中原败于夷狄,没有人多败于人少的。如果失败,就是因为骄傲轻敌,但宋襄公例外。
现在,所有的贵族子弟战死,他们都是各家族优秀的战士,国人责怪宋襄公,没有及时出击,导致失败。
他则振振有辞:“君子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作战,不靠关隘险阻取胜,我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人,也不进攻没有摆成阵势的军队。”
什么理论?都这样了,还在大谈自己的‘仁义’,不过,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值得佩服。
这就是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好人,绝对的好人。好人一生平安,但绝对不适合领军作战。而宋国人好像真不适合打仗,后来,甚至统帅华元,还被自己的司机拉入敌人军营,没开战呢,他先成为俘虏,导致‘大棘之战’的惨败,也算开战争之先河。
子鱼听的直皱眉,反驳道:“国君真是不懂战争啊!敌人强大,由于地形狭隘没有摆成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攻击他们,还担心不能取胜;强大的敌人,即使是老头子,抓了也不能放,管什么头发白不白;教导士兵作战,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敌人受伤而没有死,为什么不可以再打击他?如果爱惜敌人伤员,一开始就不要伤害他;爱惜那些头发花白的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战鼓雷鸣,就是用来激励士气的,为什么不能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
不论怎么解释,宋襄公依然坚持自己的理论——仁义。‘仁义’,懂吗?对待敌人,也要讲究‘仁义’,要‘以德服人’。有些人,不能跟他们讲道理,讲不清。
这次泓之战,彻底打消了宋襄公称霸的念头,但是,他‘仁义之师’的名声却更响亮。后来司马迁的《史记》,把他归于‘五霸’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仁义’。
我们评价宋襄公:作为人,他绝对是好人;作为国君,他也合格;但是,作为霸主,他名不副实。
‘仁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间大道。不论称王定霸,一统天下或统一地球,唯一离不开的,就是‘仁义’。历史告诉我们,光凭武力,不修仁政,必将以失败告终。
宋襄公败了,败得很彻底,但是,‘仁义’,永远不败。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