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小人,有时候就得用小人的方法,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己身’,让他们也体会体会被‘阴’的滋味。
公元前653年春,齐桓公亲自率军伐郑。他已经出离愤怒了,也不用诸侯帮忙,单独率领齐国大军,要彻底踏平郑国,消灭这个反复无常的郑文公。
郑国的叔詹(孔叔)看出形势不妙,劝告郑文公:“如果不能强硬的抵抗,那就委曲求全(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即不能强硬,又不甘屈服,那么国家就危险了。请向齐国臣服,以挽救国家危难。”
打不过,就屈服,蓄势待发,不怕丢人。这种观点,与视死如归恰恰相反,却极为实用。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在范蠡的指导下,就用这一招,灭掉强吴。
大丈夫能屈能伸,郑文公不介意低头,关键是还有个人物,必须解决。他此时出奇的沉着,即不积极抵抗,也不跪地求和,只丢下一句话:“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先等一下再说。”
都什么时候了,还等?叔詹说:“情况危急,朝不及夕,怎么去等待君王?”
成语‘朝不及夕’,最早就出自这里,后来又引申出朝不保夕、朝不谋夕等。
夏天,郑文公杀死了申侯,就像碾死一只蚂蚁。
其实,申候依附权贵,贪财重利,得罪了很多贵族,早晚要命丧其中。他出卖的不仅仅是辕涛涂一个人,而是整个郑国的利益,郑文公岂能放过他?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五十年一遇的小人,就这样身首异处。
当然,谋划申候,辕涛涂功不可没,正是他的进言,坚定了郑文公杀死申候的决心。
之后,郑文公立刻派人去禀报齐桓公:就是这个申侯,鼓动自己逃离盟会,背齐向楚,他才是罪魁祸首;我现在已经把他处决了,请求得到原谅,愿意归顺盟主。
一句话,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申侯身上,反正死人不会辩解。同时,郑文公还顺便收回了虎牢管辖权,铲除了这个潜在的隐患,一举两得,颇有奸雄的风格。
被狗咬一口怎么办?必须咬回去,彻底把它的脖子咬断。辕涛涂听到这个消息,兴奋的几天都没睡好觉。苍天有眼,报应,报应啊!
申侯这个人,能在楚文王、郑厉公、郑文公三个君王身边混得都很明白,还是有些本事的。可惜心术不正,在权利之争的漩涡中,最终被卷入深渊,把命搭了进去。
他的死,一点儿都不冤,没有人同情他,没有人替他伸冤。既然郑国顺服,别的都是次要的,申侯死了,少了一个小人而已,齐桓公也没有追究。
人要活到这个份上,实在是悲哀。
话说回来,出卖别人的人,早晚也要被别人出卖,这虽然不是什么真理,却也是大量鲜血积累的教训。正应了那句江湖名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此事很快传到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斗子文感慨地说:“古人说得好:‘知臣莫若君’。当年先君文王的预言应验了!”
辕涛涂成功复仇,小人,又少了一个。不过,天下小人太多,申侯还不是最卑鄙的那个。
一百多年以后,楚国出了个人物,名字叫费无极。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人做一件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费无极做到了,史书中就没有关于他的一件好事。
像申侯这样,五十年一遇;而费无极,则是个百年一遇的小人,彻底改变了楚国的历史轨迹。不过,他的结局,一样很惨。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