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个愚蠢的郑厉公派人拜访楚国之后,楚文王借机踏足中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楚国的崛起,给郑国以至中原诸侯带来无穷祸患。那可是真不客气,先后灭掉申国、息国、邓国等小型国家,蔡国也跟着遭殃,成为楚国小弟,许多年不敢反抗。
但是,内部的争权夺利,延缓了楚国前进的步伐。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上任以来,内政根本身不由己。当时令尹子元(楚成王叔叔)主政,想勾引楚成王的母亲桃花夫人。为了讨好美女,公元前666年,子元亲自率军伐郑,几乎把郑国灭掉。
郑文公等人,上演了最早的‘空城计’,差点儿放弃都城逃跑,幸亏齐桓公率领诸侯大军及时赶到,楚国不得不悄悄撤军。第二天,郑国人发现营帐上有乌鸦乱飞,派人侦查,才发现楚国已经撤军。其详细情况,以后再谈。
之后,楚国内部不稳,楚成王年纪轻轻,大权旁落,无心北上,中原安宁了几年。
公元前664年,铲除子元之后,楚成王开始带领楚国走向正轨。他任用贤相斗子文(原名斗谷於菟),把楚国带入强国行列,逐渐有了问鼎中原的野心。
要想争锋中原,必须收服郑国,因为郑国是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虎牢关,南北要冲。
齐与楚,人才济济,都认识到郑国的关键,故而,双方各自采用不同的手段,竭力拉拢郑国。
齐国的政策比较简单——怀柔与威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作为中原盟主,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地理位置,或者当前的形势,齐桓公都有着天然优势。故而,自从他称霸之后,郑国更多时间是倒向齐国。
楚国与郑国关系向来一般,更没有什么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楚国的身份不太好——南蛮,这让许多中原诸侯戴上了有色眼镜,不愿跟楚国有太多的瓜葛。其实,当时的楚国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受到中原影响很大,获得王室承认的子爵。
得不到郑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要把郑国打得跪下求饶,打得满地找牙,打服为止。
公元前659年秋,楚成王派兵讨伐郑国。没别的原因,就因为郑国依附齐国,遏制了楚国北上之路,楚成王不满意,要收服郑国,挑战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对于楚国,原来大家都称它为荆国,把他们比作蛮夷,也称‘荆蛮’。从这一年开始,《春秋》之中,‘荆’字首次更名为‘楚’。从此以后,荆国被称作楚国,一直延续下来,偶尔也称‘荆楚’。
为得到郑国,楚军竟连续三年伐郑,搞得郑国鸡犬不宁,草木皆兵。
8月,齐桓公率领鲁、宋、郑、曹、邾等国在荦地会盟(今河南淮阳西南),也称‘柽(g)地之盟’,一个地方,两个名字,‘九合诸侯’中,排在第五位。这次聚会,主题很简单,就是商议如何讨伐楚国,拯救郑国。
为了郑国,盟主大张旗鼓,举行如此盛大会盟,这让郑文公心底暖洋洋的,眼泪都要下来了。诸侯虽然没有大动作,至少在齐桓公的主持下,大家达成共识:共同对抗蛮楚。
有了齐国的大力支持,郑文公心里有底了,顽强抗楚,决不投降。
公元前658年秋9月,齐桓公再次邀请诸侯,在宋国贯地结盟(今山东曹县西南)。
名义上,是因为江国(今河南正阳县南)和黄国(今河南潢川县隆古乡),这两个遥远的小国家来加盟,实际上,会盟的主题,还是抗击楚国。因为出国属于‘南蛮’,是齐桓公‘攘夷’的主要对象。
再说江国与黄国,都是嬴姓,与秦国一样,伯益的后代。
这两个小国家,原本依附楚国。或许被楚国压迫的太狠,或许仰慕中原霸主齐桓公的仁义,眼看北方阵营强大,它们似乎约好了,同时请求加入中原大家庭。
当时,管仲曾建议齐桓公,好言好语把这两个国家劝退。
因为,它们原本依附楚国,距楚近,离齐远,齐与楚,必将为霸业而开战。如果将来楚国攻打江、黄,齐国派兵营救,道路遥远,难以实施;如果不去营救,又容易失去信义,寒心诸侯。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