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正在高兴头上,根本没考虑那么久远,远邦来服,必须接纳。因此邀请各路诸侯,组织了这次会盟。
十年以后,黄国被楚国所灭,齐国无法援救;三十五年以后,江国也被楚国所灭,晋国鞭长莫及;作为同姓,秦穆公还为江国服丧默哀。
这次会盟,太监竖刁第一次泄露国家军事机密,他与易牙、开方合称‘三贵’,将给齐国带去深重的灾难。
齐桓公接连大张旗鼓的会盟,虽然没有明言,矛头直指楚国。这很像今天的美国大佬,动辄邀请一帮小兄弟开个碰头会,明面上不针对任何国家,暗中却包藏祸心,威胁那个,围剿那个,搞得热火朝天。其实,这种方法只是学到中国的皮毛,真正的精髓,是‘仁义’。
楚国对齐桓公的做法,根本不在乎。你盟你的,我打我的,靠实力说话。这年冬季,楚国再次挥师伐郑,斗章囚禁了郑国的聃伯。
面对楚国的嚣张,齐桓公早已萌生伐楚之念,但是又顾虑重重。
作为当时两大强国,齐、楚交锋,谁也不敢保证必胜。‘光脚不怕穿鞋的’,如果失败,楚国大不了继续当他的‘南蛮’;齐桓公就不一样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积的霸业,将要面临崩盘的严峻考验。
伐楚,必须有一个万全之策,即使不胜,也不能败,相当于中国的足球术语——保平争胜。
公元前657年秋,齐桓公作为东道主,邀请宋、鲁等中原国家,与远方的客人江国人、黄国人在阳谷(今山东东平县东平湖西侧)会盟。真正的目标,当然还是谋楚。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盟会之上,齐桓公提出了几点主张,包括:不要阻断河流,不要储存谷物,不要废嫡立庶,不要把妾当成妻等。
阳谷之会后,齐桓公又派人到鲁国重温旧好。
冬季,鲁僖公派上卿季友去齐国会盟,表示友好。齐鲁关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齐桓公称霸时期,鲁国是他的铁杆盟友。
这几年,是齐桓公最艰苦的时期。北狄猖獗,中原不宁,邢、卫几乎被灭掉;齐桓公忙于‘城邢封卫’,没有给北狄以致命一击,又不得不面对楚国的挑衅。
楚国的崛起,让齐桓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南方。
在拯救邢卫的间隙,齐桓公分别举行了柽地之盟、贯地之盟、阳谷之盟,目的只有一个:谋楚救郑。
郑国是中原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绝对不能失去。
齐桓公前脚会盟,誓言还回响在耳边,楚国后脚就第三次伐郑。管你纠集多少诸侯,反正我要攻打郑国,有本事就面对面干一仗。
楚国连续三年的攻伐,让郑国苦不堪言。据《管子》记载:楚国火烧郑地,使郑国城池坏得不堪重建,屋毁不可复修,又使男女丧失配偶,屋室如鸟巢鼠洞一样残破。
郑文公实在不堪忍受,被打怕了。原本还盼望齐国能伸出援助之手,三年过去了,频频会盟,没有行动,这让郑文公坚定的心开始松动,甚至准备和楚国签订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是耻辱,比战败还可耻,当时被大夫叔詹(也称孔叔)劝止。他认为,齐国正忙着帮助郑国,如果现在与楚国结盟,那就是背弃别人的恩德,不吉祥。
叔詹是郑国当时的‘三良’之一,具有卓识远见。他已经预感到,未来的郑国,恐怕要夹在大国之间,备受煎熬。
事实证明,后来的郑国,被晋、楚折磨惨了。
听了叔詹的劝告,郑文公醒悟过来,总算没有投靠楚国。以楚国的实力,全力灭郑,能不能成功?能,一定能。当年令尹子元伐郑,若非诸侯援军到达,郑国已经被灭了。
然而,三年三次伐郑,虽有收获,终究没有占领郑国。为什么?这是一次博弈,郑国只是一个无奈的筹码,在齐、楚之间身不由己;楚国表面伐郑,实际就是挑衅盟主,试探齐国底线。
当时,齐桓公忙于拯救邢、卫,即无力灭掉北狄,哪有力量再征服更强大的南蛮。管仲什么人物,岂能让齐国同时陷入南北两线作战,那可是兵家大忌。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