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替死鬼真多,一会儿就遇到两个。
既然圉人荦已经伏法,死无对证,多杀无益,就不能再定罪庆父。眼看国内有大乱的趋势,季友实力有限,自觉难以控制局势,于是选择再次逃亡陈国。
情况不妙,赶快逃跑,没有一点儿魄力,实在让人丧气。
‘国不可一日无君’,鲁国人选择了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启为国君,就是鲁闵公,闵姓始祖。他是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当年作为陪嫁的嬴妾,嫁入鲁国。
不是庆父不想当国君,实在是名声太臭,臭豆腐一样。他和哀姜那点龌龊事儿,闹的沸沸扬扬,又杀死新君太子般,简直罪无可赦。
他要当国君,不仅国内人反对,作为盟主的齐桓公,也不会轻易答应。
杀死太子般不久,庆父去了趟齐国。去干什么?《左传》没有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趁着通知鲁庄公死亡、太子般被杀的机会出访齐国,希望得到齐桓公的支持。
作为盟主,齐桓公有责任过问弑君大罪,如果真的率军讨伐,庆父难逃一死,鲁国都得跟着遭殃。
为了取得齐桓公支持,庆父提出立启为国君。毕竟,启是叔姜的孩子,和齐国也有血缘。
齐桓公当然双手赞成,死个太子般无所谓,只要立齐国的外甥为国君,别的都好说。就这样,庆父取得了齐国的支持,逃脱了惩罚,太子般的死,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没关系,前文说过,善恶有报,只差迟早,苍天看着呢。
再说鲁闵公,按照陪嫁的时间推算(公元前670年),即位时顶天八、九岁,完全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庆父与哀姜,整天出双入对,有空就去哀姜那里厮混,根本不把小闵公放在眼里。这后宫,成了庆父的后花园,夜夜光临,日日笙歌,把哀姜哄得忘乎所以。
这位鲁闵公,虽然人小,却非常懂事。看着庆父与哀姜的丑行,恨得牙痒痒。
但是,一个小孩子,虽然高高在上,实则无权无势。每天坐在国君的位置上,提心吊胆,如坐针毡。他心里清楚,庆父不会善罢甘休,自己不过是他的一颗棋子,一个任他摆布的羔羊而已。
现在,自己年纪轻轻,孤掌难鸣,于是,他想到了贤明的季友。看看国内,实在没有可靠之人,唯独季友,绝对忠心,可惜一直逃亡在陈国,必须想办法召回季友,否则国无宁日。
作为不大点儿的孩子,能认清朝堂的危机,很聪明。
当时,北方的狄人开始猖獗,几乎灭掉邢国,卫国也面临存亡危机,齐桓公挺忙。
公元前661年秋8月,小鲁闵公与齐桓公在齐国的落姑会盟。此时的鲁闵公,满腹委屈,见到舅舅齐桓公的那一刻,眼泪都要下来了,这国君真难当啊!
他只提出了一个请求:请盟主舅舅帮忙,让叔叔季友回国。
季友贤能,回国辅政,合情合理。对于齐桓公来说,这个要求太简单,立刻答应。
有盟主支持,一切都好办。
于是,齐桓公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小鲁闵公听说季友将回国,心情无比振奋,特意提前住在郎地等待。可见,此时的鲁闵公,多么孤独无助。
人生,一辈子谨慎警惕,可能平平淡淡,白头故里,然而,一次大意,就可能阴阳两隔,让人叹息。公子般的大意,已经害死了自己,季友回来,能挽救鲁闵公吗?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