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刺客,总给人冷酷无情神秘危险的感觉。
其实,刺客就是现代电影中常见的杀手,冷冰冰的,无情、孤独、本领高强、忽隐忽现,给人难以亲近之感。执行任务的时候,善于偷袭,一击致命,是不少美女心目中的偶像。
中国很早就有刺客,却并不受重视,大部分属于下九流。他们‘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刺杀行动不分善恶,缺乏正义感,史册往往称他们为‘贼’。
直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刺客列传》,列举了春秋战国五位高手,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让后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职业。
《刺客列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鲁国的曹沫,因此让他一跃成为刺客的祖师爷。
按照《史记》记载,这位曹沫,是凭借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驰骋疆场,作战勇猛,深得鲁庄公喜爱。但是,作为战将,面对齐国总吃败仗,被逼无奈,突然改行当刺客,给了齐桓公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没见血光,却达到预期目的。从此,刺客这个职业,频频闪现在历史的镜头中,让人惊心动魄,让历代君王提心吊胆,也让武侠小说,多了一层神秘。
北杏之盟,遂国国君没有参加。
遂国(今山东宁阳、肥城一带)是小国,据说是周武王所封虞舜的后裔。平日夹在齐、鲁之间,今天被这个欺负,明天被那个讨伐,只有受气的份儿;能维持到春秋时期,实属不易。
就好比一个小职员,夹在俩个明争暗斗的大领导之间,一个让这么干,一个让那么干,谁都得罪不起,最后两头受气。
齐国要想称霸,必须征服邻居鲁国,否则在背后捅刀子,可是个大祸害。但鲁国也不是好惹的,齐国的两次败仗,都是鲁庄公所赐,给齐国人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齐国第一次举办会盟,给鲁庄公和遂君都发了英雄帖,鲁庄公没给面子,拒绝参加。遂国向来依靠鲁国保护,这种大事,必须看鲁国脸色,鲁庄公不去,遂君自然不敢前去,躲在家中纳闷。
鲁国的做法,让齐桓公很恼火,很恼火。
在管仲的竭力劝阻之下,齐国大军没有奔向鲁国,而是把矛头,指向遂国。
公元前681年夏,北杏会盟不久,齐桓公借口遂国不遵王命,派遣军队,突袭遂国。收拾不了鲁国,难道还收拾不了小小遂国吗?这个软柿子,瞬间被捏碎。
然后,齐军就把遂国当成自己的土地,留下士兵戍守,遂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五个被灭亡的国家。
这明显就是给鲁庄公点颜色看看,杀鸡儆猴。你不参加会盟,可以;你不给我面子,可以;但是你不遵王命,必须斟酌一下,我现在可是替天子发布命令。
这给鲁国出了一个大难题。救,不敢保证必胜,且齐国理由很充分:不尊王命。不救,遂国是自己的附庸,鲁国被扣上‘见死不救’的恶名,传出去不好听。
现在的齐国军队,可不像三年前了,早已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
鲁国是否救援遂国?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据《史记》记载,曹沫‘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因此非常恐惧,决定息事宁人,愿意献出遂邑与齐国言和。没办法,鲁国虽然两次打败齐国,整体实力还是逊色;现在齐国上下和睦同仇敌忾,又组织了北杏之盟,气势正盛,继续打下去,鲁国极端不利。
大哥自身难保,只能先丢掉小弟,做个顺水人情。
齐桓公原本也没想与鲁国开战,打起来没法收场,而且战争会影响他的形象,于是,邀请鲁庄公到齐国的柯地会盟。
既然人家邀请,不能不知好歹。
公元前681年冬,齐、鲁会盟于柯,也就是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战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就是阿城人;据说,晏子也曾治理阿城;现在这里盛产阿胶,被称为阿胶之乡。
对于一员战将来说,战败逃亡一次,就是奇耻大辱。曹沫败亡多次,鲁庄公并没有惩罚,照样重用他,这让曹沫内心惭愧不已。
对于这次会盟,虽然史书记载有轻重,但整体差异不大。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