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盟主之位,他当仁不让。
当时,秦国远在西戎,不与中原并列;晋国还是小国,而且内乱不息;楚国虽然正走向强大,向来被视作蛮夷,还不与中原沟通;其余鲁、郑、卫、曹等几个稍大的中原国家,连代表也没派,甚至小小的遂国也抗命不至。
为什么鲁国没去?周朝建国之初,按照爵位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后面还有零爵位的附庸。其中公爵不是很多,鲁国,因为周公旦的功劳,世袭公爵;宋国,是商朝后裔,出身高贵,直接被封为公爵;而齐国,虽然姜子牙功高盖世,却只是侯爵。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爵位高出齐桓公一个等级,怎能甘心听齐国调遣。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马虎不得。
再者,双方亦友亦敌,没少开战,鲁国对齐国缺乏绝对信任。虽然实力不如齐国,鲁庄公也曾两次打败齐军,岂能甘愿让齐国主盟,自己当配角?
另外,郑国内部不稳,与卫、曹等国,都持观望态度,对于会盟的前景,并不看好。
唯独宋国,内乱平息,宋桓公刚刚即位,有求于齐桓公给他正名分。否则作为‘公爵’,比齐桓公爵位高,岂能甘愿当绿叶?就好比让下级指挥上级,让河南省高官,听从山东淄博市市长指挥,谁肯信服?
在宋桓公内心,齐桓公并非周王册封的‘方伯’,只是‘侯爵’。按礼,应该把主持会盟的重任,托付给爵位更高的,就是现场的自己。
但是,齐桓公在盟会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借着周天子的大旗,自任盟主,旁若无人发号施令的做法,深深地刺痛了宋桓公。
他嘴上不说,内心非常不满。
北杏会盟后,宋桓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回去不久,就背弃盟约,给齐桓公添了不少麻烦。
不过,齐桓公并没有急于讨伐宋国,而是先把目光,瞄向身边的鲁国。鲁庄公没有参加盟会,不给齐桓公面子,就是不给周天子面子,必须讨个说法。
而且齐、鲁是近邻,如果不能让鲁国顺服,后患无穷。
齐桓公有心伐鲁立威,但是,齐鲁交战,难以预测,已经输了两次,再输就太丢人了。在管仲的谋划下,避免了两国战士的直接交锋,他们转而把目光,瞄向鲁国的附庸——遂国。
齐、鲁,将围绕遂国,再一次交锋。
许多史籍都称齐桓公‘九合诸侯,衣裳之会三,兵车之会六’,其实会盟次数远远不止于此,大约二十多次。‘九’只是表明次数多,这里列出其中更重要、更著名的九次,加以印证。
北杏会盟是齐桓公第一次召集诸侯,没有用兵车,以显示诚意。虽然来的国家不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霸业之门,已经开启了一丝缝隙。
创业之初,向来艰难,正如歌词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但是,这次会盟,也产生了一个很恶劣的后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在此之前,或者说整个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握有军权,有资格指挥各路诸侯,有权力组织会盟、讨伐叛逆。
从此之后,‘王道’衰落,‘霸道’兴起,‘五霸’接连走上历史舞台,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东征西讨,演绎着春秋的精彩历史。表面尊崇王室,实际则是成就自己的霸业,内心则根本不把王室放在眼里。甚至一些野心家,要灭了王室。
周王,成为象征,勉力维持。
这就是一个打打杀杀的江湖,昔日的江湖规矩已经过时,齐桓公站了出来,打着‘尊王’的幌子,自己担任‘武林盟主’,制定新的江湖规则。
‘北杏之盟’后,齐桓公的霸业,开始走向正轨,一直维持了三十多年。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