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仲的撺掇下,鲍叔牙终于肯出山了。辅佐公子小白之前,他曾向管仲请教,该怎么辅佐?
管仲内心,对公子小白期望很高,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最了解他。如何辅佐?说太多也没用,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一个观点:侍奉君主,没有二心。
对于这个道理,他指点别人行,自己却很难做到。因为他不介意保谁,他在意的是国家能否强大,百姓能否安居,社稷能否永存。
鲍叔牙听从了劝告,尽心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则尽心辅佐公子纠。双方各为其主,互相支持的同时,又互相排斥,这种排斥,并非阴谋诡计你死我活,而是充满道义,充满友情。
却说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拥护者,人品正直,看不惯齐襄公诸儿的所作所为。
《东周列国志》曾提到:鲍叔牙让公子小白劝说齐襄公,改邪归正,以免国人议论。小白年轻,说话直来直去,没个轻重,结果被齐襄公一顿臭骂,两脚把他给踹出去了。
鲍叔牙一看,齐襄公死不悔改,知道齐国将会大乱,于是,保护着公子小白,出门避祸。
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但卫国距离齐国太远,为了方便回国,他们逃到莒国。后来有个成语‘勿忘在莒’,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艰苦的岁月。
老二公子纠,手下的两位重要谋臣,管仲和召忽,也看出齐国将乱。但齐襄公之后,按顺序将是公子纠继承君位,所以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带公子纠离开,而是一直在观望,希望能捡漏,把公子纠推上国君的位置。
但是,这次叛乱,是有条件、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君之位早已成了诱人的筹码,叛乱之前,已经预定出去。
所以,在连称、管至父杀了齐襄公后,立刻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
这下公子纠难受了。他毕竟是齐襄公的兄弟,现在公孙无知即位,对公子纠极为不利,很可能成为牺牲品。管仲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刻和召忽保护着公子纠,逃亡。
因为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所以,他们逃到了鲁国,希望能得到鲁国支持。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虽然逃亡在外,却各自时刻打探齐国的消息,等着内部有变,将以最快的速度回国,抢夺君位。公孙无知的死,给了他俩机会,就看谁的速度快,谁的运气好,谁的后台硬。
且说公子纠,以鲁国作为后援,鲁庄公时刻关注齐国内部的动静。公孙无知被杀后,是否送回公子纠,鲁庄公有些犹豫。后来,经过与群臣商议,对公子纠大力支持,希望能把他送回去继承君位,这样对鲁国也有好处。
公元前685年春,鲁庄公不惜屈尊,与齐国的大臣在蔇地结盟。这是绝对不合礼制的,因为级别完全不对等。
蔇地,位于今山东枣庄一带,原本是蔇国,颛顼后裔,其先祖就是著名的彭祖,传说活了八百余岁,可谓老寿星。但后人更多认为,‘八百余岁’,是彭祖家族存在的时间。商朝时期,蔇国被灭。
古代讲究‘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以。
一方是千乘之君,一方是臣子属下。这就相当于某国总统来访,我们派几个高官接待,那是蔑视,是侮辱,要引发国际争端。
《春秋》记载了这次会盟,但是会盟的内容不得而知。
其实,会盟的内容很简单,根本不用记载。鲁庄公之所以降低身份,亲自出面,与齐国大臣会盟,一者齐国当时没有国君;再者就是为了商议,送公子纠回国即位的事情,希望得到各位大臣的支持。
公子纠排行老二,按照周朝礼制,齐襄公死了,没有儿子,那么公子纠就是首席合法继承人。
但是,合法并不等于平安无事,不等于大家都来支持。
要想安稳即位,除了外部军事实力,必须有内部支持。这两位公子,在国内各有各的支持者。一方要请回公子纠,一方要请回公子小白,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
齐国内部,有两大家族——高氏和国氏。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