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众仲,是公子益师(字众父)的儿子。三年前,益师去世,鲁隐公竟然没有亲自参加葬礼。但是,鲁隐公对他的儿子非常器重,常常问一些关键的事情。
众仲回答:“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只能更乱。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暴虐残忍。外无群众,内无亲附,众叛亲离,岂能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一定不能免于祸患。”
成语‘安忍无亲’、‘众叛亲离’、‘玩火自焚’,最早就出自这里。安忍无亲,就是安心做残忍的事情,对亲人也无所谓;众叛亲离,就是不得人心,连亲人都背叛离开;玩火自焚就不解释了。
这段治国评论,一语中的,永不过时。在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
有时候想一想,国家强大并不难,以德义治理百姓,以武力保卫国家,‘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国家没有不强大的。关键是,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有一些反向思维行动者。他们不干好事,贪墨腐化,就像地里的杂草,在疯狂蔓延,破坏着正常的秩序。
虽然鲁隐公没同意加入战团,但公子翚(羽父)还是带兵前去,加入宋、卫阵营。
鲁国,也被拖入这趟浑水。
然而,这两次对外抢劫的胜利,更加重了国人对州吁的不满。征兵征粮,不少年轻人葬身战场,黎民百姓负担更重。推翻州吁的暗流,在朝野涌动,这让他整日担惊受怕,急需平息国人的怒火。
再说贤臣石碏,眼看儿子帮着州吁弑君,把卫国拖入战争深渊,又挑起诸侯争端,愤怒至极。这个不孝子,不仅祸害国家,还把各路诸侯牵扯进去,卫国,今后将举步维艰!
正当他独自生闷气的时候,儿子石厚突然回家了,真是稀客。但他不是来看望老父亲的,也没有嘘寒问暖,而是向父亲请教:如何安定卫国?
石碏已经退休十多年,对于今天的结局,他早已预料。据说,州吁登上君位之后,曾厚礼邀请他出山,但石碏以年老多病为由,拒不服从。
如今,面对国人的怒火,州吁束手无策,特意派石厚回来,希望看在先君和百姓的份上,给个安定卫国的方法。
石碏早已想好对策,看着从小照顾大的儿子,内心痛苦不已。他装作很关心的样子,说道:“要想国内安定,必须朝见周王。如果得到王室认可,国人的议论自然会平息。”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有周天子的圣旨,名正言顺。但是,如何能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呢?
其实这也不难,石碏说:“现在陈桓公受到天子的宠信,陈、卫两国正互相和睦。如果拜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就一定可以成功。”
‘姜还是老的辣’,石厚对老父亲太佩服了。也没思考前因后果,回去跟州吁商议后,俩人一起去了陈国。毕竟,陈与卫,联合伐郑,关系不错,请陈桓公帮忙在周王面前说几句好话,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俩人,或许被国内的混乱搞糊涂了,或许急于摆脱眼前的困境。也不动脑筋想一想,被杀死的卫桓公和陈国什么关系?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公主,他们弑杀的是现任陈桓公的外孙。
其实,州吁根本没必要看陈国脸色。周桓王对郑庄公恨之入骨,看着宋卫陈蔡联合伐郑,心中高兴还来不及呢。
石碏可不糊涂,听说俩人真的去了陈国,心中大喜。
马上写信,命人迅速送到陈国,友好的话不必啰嗦,信的大致内容:卫国狭小,我老头子已经八十岁了,无所作为。这两个人是弑君之贼,请您趁机除掉他们。
陈桓公接到石碏的书信,才明白州吁杀了自己外孙,弑君自立,大逆不道。他马上派人把州吁和石厚抓了起来,但并没有杀。
州吁毕竟是现任卫君,陈国杀了他,万一将来卫国反悔,把责任推给陈国,那就成了冤大头,跟谁说理?至于石厚,虽然石碏发话,但‘虎毒不食子’,毕竟是他的亲儿子,让他自己处理吧!
所以,陈国人请卫国自己来处理这两个人。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