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帝初年,外戚、宦官势力较弱,士大夫们略占上风。后者利用这一机会,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朱伥、施延、陈光、赵代等人皆平民出身,位至公卿后,家族地位必然大大提高。
司空张皓“多所荐达,天下称其推士”《后汉书《张皓传;太尉王龚“所辟命,皆海内长者”《后汉书《王龚传;尚书令左雄改革察举制度,提高人仕门坎。十多个太守“坐谬举免黜”,而汝南陈蕃、颍川李膺、下邳陈球等三十多位名士拜为郎中。
史家描述当时朝中盛况说:“李固、周举之渊漠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瑗、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忌、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颉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
东京之士.于兹盛焉。”这些人物中不乏世代高官者。除前面提到的桓焉及张皓、张纲父子外,还有:山阳王龚位至太尉,子畅位至司空;汝南陈蕃位至太傅,子逸至鲁相;颍川李膺位至长乐少府,祖脩至太尉,父益至赵国相,子瓒至东平相;下邳陈球位至太尉,子瑪至吴郡太守,瑪弟琮至汝阴太守,弟子珪至沛相,珪子登至广陵太守;汉中李固位至太尉。父郃至司徒,子燮至河南尹;江夏黄琼位至太尉,父香至魏郡太守。孙琬亦至太尉;河南种篙位至司徒,子拂至司空,孙劭至大鸿胪。
不见于上述名单的还有:弘农刘崎位至司徒,子宽至太尉,孙松至宗正;蜀郡赵戒位至太尉,子典至卫尉,孙谦至太尉,谦弟温至司徒。东汉称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为“公”,称其子孙为“公子”、“公孙”,“公”之家族则称“公族”。他们是朝廷显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门数“公”的家族更是世家大族的中坚。
上述世家大族的崛起,固然与其成员不畏权势的政治勇气及窦、阎兴衰所提供的历史机遇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有清廉正直的品格作风,且代代相传。
汝南袁氏就是这样。袁安“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袁敞“廉劲不阿权贵”,袁盱“正身自守”,袁彭“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有清洁之美”,袁汤“诸儒称其节”,袁逢“宽厚笃信,著称于时”,袁忠“以清亮称”。灵帝时,“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而袁贺之子袁闳“少励操行,苦身修节”,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卻也。”闳弟弘则“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后汉书《袁安传)。弘农杨氏更是这样。杨震“陸公廉,不受私谒”,所举茂才王密曾“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惭愧而出。
有故旧长者劝震为子孙开产业,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及弹劾外戚、宦官,又毫不畏惧。宁死不屈。杨秉亦“以廉洁称”,在位“计日受奉,馀禄不入私门。
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自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乃条奏牧守以下五十馀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宦官侯览弟参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秉“劾奏参,槛车征诣廷尉。参惶恐.道自杀”。
杨赐和杨彪也都有与外戚、宦官斗争的事迹。赐曾上书指斥“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彪曾揭发宦官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馀万”。
杨奇与灵帝的一段对话,更生动地反映出杨氏的门风。灵帝问:“朕何如桓帝?”杨奇答:“陛下之于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灵帝很不高兴地说:“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死后必复致大鸟矣。”《后汉书、《杨奇传东汉的其他世家大族也多是这样。
三国人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