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的门风,得到当时舆论的好评。特别是在桓灵之际的清议运动中.“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太学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士大夫们又“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日三君.次日俊,次日顾,次日及,次日厨”。“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顾者,言能以德行引入者也”,“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后汉书《党锢传。宦官发动党锢之祸,杀了“三君”窦武、刘淑、陈蕃,
“俊”李膺、荀翌、杜密、朱寓、魏朗,
“顾”巴肃、范滂、尹勋,“及”翟超,“厨”刘儒等.使一批已经兴起或即将兴起的世家大族被扼杀,但世家大族清廉正直的门风却得到世人更普遍的认同。
东汉世家大族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特征,其家族教育功能,则是最本质的特征。因为以“公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礼法门风,是培养当时所需统治人才的最佳场所。而正是这一特征。使得世家大族同一般权贵、豪族、学者有了区别,也使曰后世家大族向门阀士族的转变及门阀制度、士族政治的形成,有了能为社会和历史所接受的基本理由。
后汉世家大族和魏晋士族不是一个概念,虽然两者有相当程度上的继承关系。
而三国正是这个转化的关键时期,很多大族就此而衰,亦有抓住机缘而兴盛百年者。
其余影响力弱一些的,如陇西辛氏、陇西皇甫氏、武功苏氏、蜀郡赵氏不说,会稽贺氏世为儒业、河东卫氏以外戚进、荥阳郑氏以明德显、汝南应氏以文章兴、汝南许氏三世三公以宦官兴又与宦官同灭。
东汉的管理选拔不是通过后来的科举,而是举荐!当地举荐几名文采好的,适合当官的去京师求官!
一半举荐的人都是当地的世家,到后来就有河北的袁家,河东的卫家,直隶的杨家等。
这些家族进朝廷做官很多都发达了,这样通过裙带关系这个家族的人越来越多的在朝为官。
这样形成了世家!如袁家四世三公,杨家也不错好几任太尉都是杨家的人,卫家主要钱多!
东汉的皇帝年龄都比较小!所以朝廷一半由太后的娘家外戚和皇帝的亲信宦官轮流把持!
朝廷分两派,一派支持外戚,派支持宦官,派长年党争!所有的大臣都不干正事净想着怎么整垮另一派!
所以朝廷对地方上的管理都疏忽了!地方上的管理由于朝廷监察的淡薄乘机队地方巧取豪夺,巧立名目弄的地方是民不聊生。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就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死王郎说的那段话:“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
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由此看出此时朝堂混乱,后期世家大族纷纷下注。争取从龙之功,为自已家族兴盛下注。
所以在每个混乱时代,能史上留名之人没有一个是简单人物。像晋惠帝“何不食肉糜”那就另说,你要和傻子比谁又能说什么呢?
当然,马后炮谁都会放。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的人物。没明白前因后果之前,请不要轻易评论。
不过现代人的自以为是,本人也不好说什么!你觉得有资格评论那你随便说,你把张飞说成文人长得帅呆了。还会画仕女图,将赵云说成女的,将诸葛亮说得是靠老婆才当上丞相。
放心!没人会顺着网线来打你的。国家规定,打人犯法,骂官也是犯法的。
三国人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