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猜测,周昕和他身后的周氏家族正是袁绍在豫州争夺战中的代理人。只不过周昕是袁绍部将这件事,在初期应该并未公开。所以在这段记载的后面才会出现“术怒,击昕走之”的记载。也就是说,袁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亲自率兵攻打周昕,并将周昕赶跑,夺回了豫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袁术应该是知道了周昕的后台大佬乃是自己的从兄袁绍。
这场战争并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之战,也不是所谓豫州刺史的争夺战争,而是关乎到袁绍和袁术谁是袁氏家族正统继承人的战争。所以在接下来的战事当中,袁术也选择了退居二线,使得这场战争正式变成了双方的代理人战争。这就是阳城争夺战的开始。
关于阳城争夺战的考证以及始末经过,我在本系列之前的文章中有过不少的涉及。其中最全面阐述的有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发表于2018年3月16日的“会稽豪族”周昕篇,原标题是孙坚之殇,孙氏集团避讳隐藏的秘密阳城争夺战始末考论。
第二篇是发表于2019年2月17日的袁术篇中的第四篇门户之战,原标题是再议阳城争夺战袁绍袁术的门户之战以及袁氏家族发展简述。大家有兴趣的再去找出来看一看。今天在这里我就不多做考证性的论述了,只针对袁绍的立场进行一番叙述。
袁绍在派遣周昕强占豫州的时候一定会许给他和他的家族为豫州刺史的承诺,就像袁术许给孙坚一样。对于袁绍和袁术来说这是非常便利的事情。当周昕被袁术击败之后,袁绍自然不会轻易的就此罢手,周氏家族也不会就此放过乱世崛起的机会。于是周昕的二弟周昂,接过了争夺豫州的任务。
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也就是说袁术击败赶走周昕之后,就安排孙坚驻守在阳城以抵御董卓有可能的反攻。袁绍却在这时候派遣时任九江太守的周昂抢占了阳城。
阳城就是上古时期大禹的都城,到了秦代正式设置了阳城县,属颍川郡。故城在今河南郑州市登封市东南部的王城岗遗址,因境内有阳城山即太室山东麓而得名。
从袁术的这种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要以阳城为新的豫州治所,来控制孙坚击退董卓之后所获得的地盘,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经洛阳直至颍川一线的地盘。
个人感觉,周昂在周氏家族中应该算是比较优秀的子弟。他在抢占阳城的过程中有没有与孙坚正面交过锋,我们现在还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估计是应该有的。而且他在与孙坚争夺阳城的过程中却始终都处在上风。
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术遣公孙越与坚攻昂,不胜,越为流矢所中死。”
也就是说在周昂抢占了阳城之后,袁术又给孙坚增兵以弥补孙坚因为讨伐董卓而实力受损的情况。袁术所派遣的这个将领就是被公孙瓒委派前来与袁术联合的公孙越。
在中公孙越是公孙瓒的弟弟,但是在历史上他是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被周昂所杀这件事情的责任,后来被公孙瓒算在了袁绍的身上。成为了公孙瓒与袁绍之间以争夺冀州为目的的界桥之战的导火索。
周昂抢占阳城并击败孙坚这件事,对袁术的事业来说打击很大。不单是由谁来继承袁氏家族掌门人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袁术的地盘整合问题。所以他一定要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周昂当时的官职是九江太守,他的大本营也应该在九江郡。所以袁术攻打九江郡,甚至是周昕的丹阳郡,对于解决阳城战场的危机非常的有效。袁术也的确做出了这样的决策。
据三国志吴书孙贲传记载“术从兄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术遣贲攻破昂於阴陵”。
这里的阴陵县,就是当年项羽兵败后迷路的地方。据古籍记载其故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东汉时期这里正是九江郡的治下。
个人观点认为,三国志吴书孙贲传中的这种记载应该就是发生在阳城争夺战期间,是属于阳城争夺战的附属战役。是袁术为突破解脱阳城战场上的困局而做出的战略调整。用一个典故来形容的话可以称之为“围魏救赵”。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