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以东,曹操在荥阳汴水之战中被徐荣打败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战事了。在洛阳以南,虽然孙坚与董卓的军队保持着互有胜败的情况,但是通过孙坚的战术调整,整体上还是倾向于对义军有利的形式发展的。可是洛阳北部的河内郡却完全的不同。
在经受了王匡单方面津之战的失败,以及袁绍被张杨和於夫罗背叛的情况之后,形势变得非常的危急。尤其是,张杨和於夫罗在黎阳击败度辽将军耿祉之后。
个人猜测,当时的张杨和於夫罗极有可能是联合了黑山军,暂时切断了袁绍与冀州后方的联系。这一点从后来袁绍写给朝廷的上书中的一句“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城。臣乃旋师,奉辞伐畔”的记载中可以读出来。而这种情况可能是造成了袁绍被迫撤出河内郡,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的一个原因所在。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董卓西入关中的时间是在初平二年的四月份。由于受到孙坚所部的直接军事压力,董卓不得不撤出洛阳,西入关中。应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绍选择撤出了河内郡来到了延津。延津就是酸枣,是酸枣会盟的主会场。
袁绍来到酸枣的目的,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都非常的模糊,并不清晰。个人分析认为,除了他在河内郡发展的并不顺利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出于抢占地盘的需要。
在后汉书袁绍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袁绍的门客逢纪对他说道:“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并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可因据其位。”
袁绍听了逢纪的话后“然之”,并以逢纪为亲信正式开始了谋夺冀州的计划。
虽然逢纪的这番话是针对冀州所说,这也是史书白纸黑字的记载。但是个人感觉,在袁绍的幕府中“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这类的话应该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单指冀州,而应该是其所能够涉及到了各个州郡。而且对于当时的袁绍来说,冀州也并不是最好的第一选择。他的第一选择应该是豫州。
豫州,古九州之一,据史书所载夏王大禹定天下分九州,乃铸九鼎,于鼎身分刻天下名山大川、奇珍异宝以为九州之别。相传当时的豫州乃是天下的中心,为九州之首,故而又被称为中州。我们今天习惯所说的中原地区,正是以豫州为中心而扩散开来。豫州在东汉时期的地理位置包括有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角以及山东省西南角。
辖治颍川、汝南二郡,梁、沛、陈、鲁四国,合计九十七县。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豫州乃是世家望族聚集较广的大州,所以这里既是文化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州士人的活动深刻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节奏。
而袁绍所出自的汝南袁氏家族,正是东汉末年豫州世家望族中最重要的一个,堪称天下第一大家族。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应该也是当时袁氏家族的真实写照。
在董卓屠灭了洛阳城中的袁氏家族满门之后,袁氏家族的威望还在,而这种威望的继承则自然而然的落到了袁绍和袁术这一代上。直白点说,就是袁绍南下酸枣的第一目的应该是有到豫州继承袁氏家族基业,做袁氏家族掌门人的想法。
但是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袁绍还有一个需要摆平的对手,这就是他的从弟袁术。
袁术作为袁氏家族新的掌门人更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他是嫡子,在其长兄袁基被董卓杀死之后,他自然而然的可以被升级为嫡长子,在宗法上拥有继承家族遗产的权力。其次他在家族中官职最大。袁术在洛阳的时候,曾经被董卓任命为后将军。虽然这个后将军是被董卓任命的,但毕竟还是朝廷所认可,世人所承认的。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