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宋明仁带着三个学生到周围庄园丈量土地,唐志继续上课,刘旭在后面旁听,拿着巧云的记录的课本翻看。说来啦也奇怪,刘旭对于诗词没什么天赋,算术和经济的智商很高。富国论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世界上竟然有专门讲经济之道的学问,比圣人之学也毫不逊色啊!还有极西之地的英格兰竟然发展出大机器,而且分工如此之细?
在看看其他教材,拼音、算术、启蒙读物、音乐、美术、军事、历史、地理……加上富国论,这些东西除了启蒙读物,其他都颠覆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刘旭似乎看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富国论可以治国,军事地理可以安邦,这些功课学完,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这些学生如果进了兴业公司,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公司将来会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啊!看来让孩子来这里读书是绝对英明的决策。
其实唐志的军事和沿革地理这两门课程只教自己的这批弟子,不对外开放的,让刘旭接触也是把他当自己人。
唐志和大家讨论东晋和南朝何以能守住江东,和北方强敌长期对峙,刘旭也在后边旁听,首先唐志给大分析江淮的形势。
常言道“守江必守淮”,大量历史证明,凡是丢掉淮河防线的江南王朝,离灭亡不会太远。在中国古代的南北对峙中,如果北方统一了,南方几乎没有北伐成功的可能而北方统一后拿下南方几乎是一定的。祖逖北伐的时候也是乘着北方战乱,石勒周围还有不少敌人,所以在淮北之地有所作为,甚至一度占领了河洛地区,等到石勒把河北全部拿下之后,祖约只能让出淮北,固守寿春。
在淮南一线有三个支点城市:义阳信阳古称、寿春和淮阴今淮安,再加上合肥,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
义阳以西有汉水中游的重镇襄阳,以南有长江中游的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汉和武昌今湖北鄂州,以北有黄河中下游的古都洛阳、开封,又在淮河源头,往东可至寿春、淮阴。到了南北对峙的时代,信阳正好处在南北边界点上,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南朝的中线防御体系有两大战略支点,就是襄阳和武汉,而要守住两大重镇,守住义阳和三关是前提。
南齐的雍州刺史萧衍反于襄阳,出兵东下,北魏的东豫州刺史田益宗说:“义阳扼淮河之源,又有三关之险,南朝要守淮南,多从义阳沿淮而下,所以我们必须拿下义阳,绝南人之援。”北魏采纳了田益宗的计划,果然拿下信阳,给南朝的中线防御带来了巨大威胁。
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后,信阳为东魏所据。对失去淮南的陈朝来说义阳是重中之重。陈宣帝太建北伐虽然收复了淮南,但陈军没有拿下信阳,这给陈朝控制淮南带来巨大的隐患。信阳扼淮河之源,北军从信阳沿淮东进的话,陈朝是无力防守的。对于太建北伐的最终失败,古人评价说:“因不复义阳,北伐卒不能成也。”
历代割据江东者,定都多在南京。南宋虽然“定都”杭州,但南京却是杭州的前哨门户。这些江东王朝都有一个相同的防御战略守长江必先守淮河。如果北军过了淮河,江东王朝会陷入巨大的战略被动。而要守住淮河,往往要守住淮河中段的重镇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寿春城扼守淮河通道,内有护城河、淝河,外有淮河、八公山作为屏障,历来为南北方势力必争之地。如果江东王朝控制寿春,进可北图中原,退可南守江东。而中原王朝控制寿春的话,则进可南图江东,退可北守中原,是历代南北各王朝争夺的重中之重。比如三国鼎立,曹魏控制着寿春,对东吴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反之,如果孙权控制寿春,就轮到曹魏皇帝睡不着觉了。东晋割据江东时,寿春又成了江东王朝保命的战略要塞,着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就是发生在这里。
还有一个城就是合肥,合肥之城,因水而生,也因水而盛。江淮之间,合肥成为沟通南北之交通中枢,地理位置举足轻重。两汉之际,国家一统,加之江南尚未开发,因此合肥尚寂寂无闻。正是汉末三国的开启,才让合肥明显于世。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