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山东是指华山、崤山以东广大范围内,是相对于关中(西北)、塞外和南方的文化地理概念,而士族则是指在这个地域之内的唐代士族,主要包括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与琅琊颜氏、兰陵萧氏、河东裴氏,他们都是著名的文化士族。
代北,即今天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以北地区。北魏的前身是代国,以大同为首都。代北士族最初崛起于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北魏政权瓦解后,出现了东西魏对峙的局面,高欢、宇文泰分掌东西魏朝政大权,这标志着代北庶族势力的正式崛起。关中士族和代北士族的渊源很深。
江左就是江东,指长江以南的那些士族,后来北方统一南方,他们就没落了。
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李唐皇室出身关陇贵族,关陇贵族虽然也是世家大族,但由于李唐皇室混有鲜卑人的血统,因此身为汉族代表的山东世族自然从骨子里看不起关陇贵族。
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昉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超然的社会地位。
士族势力的强大,当然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638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氏族志》在官方层面上首次将家族地位的评判标准从血缘家世改为现有官爵等级,士族门阀维持地位的最后凭借“谱牒”彻底没用了。关陇士族也是依靠官爵,而不是血缘家世才得以幸存的。
高士廉等人无视“今日冠冕”,盛推“冢中枯骨”以为高,显然也不是凭空构想的结果。历经数个世纪的积累,士族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哪个朝代没有皇帝,没有王公大臣?有什么了不起,朝代更替,那些家族沦落到什么地步?现在保留下来的唯有我们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在政治上被刻意打压,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屈服,而且在文化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出身于太原王氏、卢照邻出身于范阳卢氏。文章四友中的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崔融出身于清河崔氏。但凡看到唐朝诗人姓李、王、崔、卢、郑,十有八九是五姓七望家族的人。明人胡应麟道:“以唐诗人总之,(五姓七望)占籍几十之一,可谓盛矣。”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