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公司因为皇上参与其中,加上在广州偏远之地开垦荒地,修建码头,没有动摇国家根本,所以几个御史的参劾才招致失败。这次不一样,受损的是王公大臣和大地主,受益的是皇上和平民百姓,胜算很大。
《摊丁入亩论》终于摆在大兴宫殿前廷议,反对声音最大的是皇家宗族,他们的封邑最多,田庄也最多,人丁税摊入田亩中,他们的受损最大。
大臣们也是利益伤害者,他们跟着太宗皇帝南征北战,授勋封爵,为子孙留下了一份基业。现在好了,摊丁入亩,一大块肥肉就要挖出去,你说心疼不心疼?
御史们的理由很强大,历朝历代都是因为土地兼并,权贵占有大量的财富,朝廷的收入锐减,民众负担加重,最后官逼民反。太宗皇帝说了,“民能载舟,亦能覆舟。”难道要等到民众把大唐这艘大船掀翻你们才罢休吗?
朝廷的争论传到民间,群情激昂,这么好的惠民之法为什么还有人反对?于是茶馆店说书人都唱起了《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在朝野议论纷纷的时候,皇家农工商贸公司的筹建稳步推进,李治嫌原来的名字不好,亲自改名为“皇家兴业公司”,隶属少府寺管理,为此李治派少府寺丞李威代表皇家进入公司。少府寺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
为了安抚宗室的情绪,李治拿出10份的股份交给宗正寺。宗正寺专门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相当于我大清的宗人府。
剩下60股份竞争相当激烈,很多大臣还有世家都想争取一份,提出要求的人越来越多,康有义有点招架不住,跑到唐志这里来诉苦。除了原定的那些人,现在想加入兴业公司的有几百号人,大家的来头都不小,特别是五姓七望这些家族都来说情,他真有点挡不住了。
在历史上有一个名词叫“五姓七望”,顾名思义这是由五个姓氏、七个望族组建的士族集团。这一集团在东汉中期萌芽,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之后隋唐时期经过短暂的没落之后出现回光返照的现象。唐初时期五姓七望还没有进入到政治中枢,但是安史之乱后五姓七望重回巅峰,不仅回到了政治中枢,家族子弟更是遍布朝野。
中国古代的门阀士族应该是从汉末开始的。汉朝末年,袁绍,代表了门阀士族的利益和希望,出现了河内司马氏、颍川陈氏、颍川荀氏等一批门阀,而曹操只能代表寒门,在袁绍之类的士族看来,曹操不过是暴发户、土包子。
为了获得士族支持,魏国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最终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东晋时期随着衣冠南渡,“王与马,共天下。”形成了琅琊王氏、陈留谢氏等一批士族,世家大族完全把持了朝政,所谓皇族也不过就是大一些的世家而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陈留谢氏。
东晋有专门的谱牒司令史负责谱牒的撰修工作,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这些措施主要是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防止寒族冒充士族,这样就造成了一批特权阶层,这个时候皇权被大大的削弱。出现了“流水的皇族,铁打的世家。”现象。
因为汉本位思想作祟,咱们的史书上用了大篇幅记载南朝的东晋世家,对于留在北方的世族漠不关心。这时北方士族有些被灭族了,有些结坞自保,苟延残息。他们对于北方蛮族的态度开始是蔑视,孤芳自赏,到最后不得不低头。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给了让他们换发出生机,他们的子弟大都入朝为官,名声显赫,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范阳卢氏(今保定)、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姻,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