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廷官书颁行了一套兵法丛书,其中之一就是《武经七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事著作的精华。当然,《李卫公问对》是从李靖的孙子李沅那里得来的,要不然人家问起来没法回答。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编撰的。纪效新书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曾国藩编练湘军就是依照这本书来的。
唐志把时间安排好,上午让巧云上课,下午自己上课,腾出半天来搞创造发明。唐志准备修一条高架水渠,把远处的溪水引过来冲刷新水车,带动6个水碓,专门用来打铁。
唐志把石墨坩埚造好,买来大量的生铁和熟铁,造了一些炼钢的小工具,又让人把煤炭运过来准备炼铁。煤的温度很高,因为煤中含硫,炼出的钢含硫量太高,会造成钢的热脆性,使钢在高温锻压时易产生破裂。
当年张之洞筹建的汉阳钢铁厂的时候犯了低级错误,生产出的钢因为含硫量太高,生产的钢材容易断裂,不仅国外不愿意购买,连国内厂矿企业也不愿意采购,只有进口。
张之洞不顾李鸿章和盛怀宣的劝告,坚持把工厂设在既不是煤炭产地,也不是铁矿石产地的武汉。其理由是他想在武昌的总督署能看到钢铁厂烟囱冒烟,还便于他能随时督察。
后世的领导人把北京的古城墙拆了,又建起首钢,他们的心结大概和张之洞差不多。相对于毫无一用的北京城墙,他们更愿意看到一根根大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一炉炉的钢水汹涌而出。没有受过帝国主义欺负的后生们是很难体会老一辈人的心情的。
听说东家要炼钢,老张头不愿意了,这个后生不知道天高地厚。自己也是跟了师父的,以老师父30年炼钢的经验,对于炒钢和灌钢还是掌握不好,质量时好时坏,自己就更差了,最后只好在这里做个铁匠,打造农具。你说你才吃了几碗饭,就想炼钢?
唐志也不理他,开始吩咐老张和他的四个徒弟干活,指挥他们把炼铁炉里的木炭全部换成煤碳,把熟铁碎块放进坩埚,盖上盖子,坩埚放在炉篦子上,四周都堆上煤炭,生火。
“拉风箱,起大猛火!”唐志吩咐道。熟铁融化的时间要比较久,还得等一会儿。煤炭开始燃烧,烧成的灰烬不断被清理出去,又加上新煤炭。
“这个煤炭怎么不一样?好像更容易燃烧?”老张有点奇怪。
“这是加了黏土的,当然不一样。”唐志的煤球厂还没有换新产品,因为没有造蜂窝煤的工具。唐志准备把模具、煤球和蜂窝煤炉灶一起出售
唐志采用的是坩埚炼钢,是在石墨黏土坩埚中熔化金属料成为钢水的方法。1742年由英国人亨茨曼首先应用,他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
钢中的氧可以去除,各种夹杂物也能从液态钢中上浮去除,所以钢(工具钢)的质量优于当时的各种金属材料,可用来制造加工金属材料的工具。坩埚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产液态钢的方法。但是生产量极小,成本高。19世纪末电弧炉炼钢发明后,逐渐取代了它的位置。
英国人亨茨曼发明坩埚炼钢法,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炼得了液态钢水;这一发明的关键是制造出一种可耐1600℃高温的耐火材料,以制作坩埚。从此,各种优质钢如工具钢均采用坩埚法冶炼。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