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风云涌动,始作俑者唐志躲在庄园开始规划办学招生,搞经济需要大量的有政治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块不能放松。现在庄园有学生54名,唐志的徒弟们大概42名,这样就有两个班,他准备以这些人作骨干,培养出一批教师出来。
唐志已经跟康有义商量,由公司出钱办一个职业学校,咱们这里不培养做官的人,只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以后公司的发展全靠这些孩子了。康老板现在对唐志言听计从,马上筹集1000贯钱作为启动资金,准备建一所可以容纳1000人的学校。
因为要大搞基建,唐志和康老板合资建砖瓦厂和水泥厂,因为没有碎石机,现在的砖瓦和水泥都很贵,蒸汽机造出来之前别想便宜了。青砖的烧制工艺复杂,能耗高,产量小,成本高,难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这90多名学生现在是唐志重点培养的对象,食宿免费,拼音、算术、音乐课巧云作老师,地理、历史、美术由唐志亲自上课。唐志把后世的语文教材和古代蒙学教材拿出来。现在唐志有点感激前世的填鸭式教育了,各门功课都学,基础打得非常牢固。
古代蒙学读物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对于这些蒙学陈先生非常感兴趣,叹为观止,对于拼音更是赞不绝口。要知道在此之前,都是使用汉字为载体,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即使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隋代陆法言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汉字韵读规范的书,叫做《切韵》。因为考试只考押韵,读古人的诗文也只是注意押韵现象,所以在读书人那里,不那么重视声母。声母的研究起于唐代和尚读经,他们是天才的翻译家,要把大量的梵文(古印度语)佛经翻译为汉语,就认真的逐字审察、分析音节,“悟”出了汉语原来有三十个声母,后来又增加六个。
汉语拼音起源于明朝末年的西方传教士,他们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到了民国的时候,因为中国落后挨打,很多的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失去信心,全盘否认,有人建议取消汉字,而用拉丁字母拼读,很容易学习。
35年12月,蔡元培、柳亚子、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联名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称:“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民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
当时的知识精英层都对于中国的现状非常不满,都想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都想尽快发展科学技术,于是这个看似荒谬的建议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一时间汉字岌岌可危,好像不用拉丁文取代汉字,中华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