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可免,他行军的速度被拖延了。
从司马懿部分出的两万雒阳中军,只能牵制住王平部,却无法遏制西凉铁骑吊在秦朗部后面,不断侵扰。
一直待到在后面的虎豹骑赶到时,秦朗部的行军速度才快了几分。
然而,这么一耽搁,便让秦朗无法进入长安了。
当他赶到京兆长安城下,发现张嶷部早就落营以待时,便忍不住昂天长叹。
诚然,以他督领的兵马与将士的战力,冲破张嶷部绰绰有余。
但他冲破张嶷部所花费的时间,也足以让在后方的王平部与吴班以及姜维部赶到了!
到时候,即使守备长安城的张缉打开城门让他们进入,亦会被汉军掩杀在后,顺势夺了城门,让长安城顷刻易主!
关中,不复为我魏国所有矣.......
他心中悲叹着。
带着无法进入长安的觉悟,引兵绕开了长安城,从武关道往南阳去了。
是的,往南阳郡而去,并非是进入左冯翊或者走潼关入弘农郡。
缘由是原本戍守在泾水河谷谷口的王颀部,收拢了败卒后,抱着将功补过之心,也赶来了长安城外落营,以防汉军进攻长安。
待秦朗赶到,他便将汉军还有万余兵马往左冯翊而去的消息告知了。
亦促成了秦朗做出走武关的决定。
连续的变故委实太多了,他早就焦头烂额。
且他也知道,自身无法在三股追兵在后的情况下,还能冲破进入左冯翊万余汉军的拦截......
如司马懿所言,他唯有大局为重。
他不能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令魏国陷入无兵可战的困境。
因而,他唯有放弃戍守关中这种不切实际的希望了。
当王平引兵赶到长安城下时,秦朗早就进入了武关道,一时间,他与张嶷等人都无法抉择是继续追击秦朗部,还是反身归去围杀司马懿部了。
若追,自然是空忙一次。
但若是不追,却有担心秦朗往武关是虚,迂回赶去左冯翊才是实。
索性,他们暂时让士卒们休整、缓解一路鏖战与奔波的疲惫,待追击秦朗部的汉军赶到了再做计议。
后续督兵赶来的将率,乃是姜维。
因为吴班年纪已然很大了,难为这种夜半追击之事。
不过,姜维的官职同样可以做出决策。
他断定秦朗必然不会复入左冯翊,但仍然分出了句扶部、赵广部以及阎宇部赶去左冯翊,前去支援刘忠部。
因为战事至此已然没有悬念了!
理应分兵将左冯翊控制住,避免逆魏的守备兵马迁徙人口,且还要尽量抢占关中与河东的渡口等,将关中尽早纳入囊中。
而柳隐部则是赶去武关。
不是追击,而是在武关道上寻一个可落营的地点戍守,为日后攻打武关做准备,以及防备魏军或会复杀入关中。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有备无患罢。
王平部乃是留在了长安城下,与张嶷一并困城。
他的本部则是稍作休整,随后便沿路返回,打算与魏延部将司马懿包抄,灭了!
过,他还尚未赶到时,捷报便传来了。
当魏延得悉司马懿竟然在他眼皮底下分出了兵马后,顿时觉得羞恼难当,当即便不顾幕僚的劝说,亲自持刃带着部曲杀入了魏军阵内。
他不是鲁莽。
而是胜券在握,是想身先士卒激励将士们奋勇,尽早将此处的战事结束好赶去收复旧都。
近十日来,司马懿以六万兵马与他鏖战,亦只不过是战成了势均力敌,而今他分出了两万雒阳中军,尚能抵御汉军的勇锐吗?
在兵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他魏延竟连必胜的把握都没有?
荒谬!
事实上亦如此。
在他身先士卒后,魏军也迎来了节节败退,战线缓慢但却稳定的往司马懿大纛所在逼近。
蜀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