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不退,魏军将士就不会觉得败局已定,不会军心动荡到无法御敌只要他仍在死力鏖战,汉军就不会觉得魏军有断尾求生的念头,进而不浪费兵力拦截魏国的突围。
更深一层缘由,则是出兵之前,他就知道天子曹叡对他心有芥蒂、不复毫无保留的信任他了!
如今兵败了,而他回去了,只不过迎来衮衮诸公与天下士庶的口伐笔诛,迎来天子曹叡授意他人的攻讦与清算而已。
名门望族出身,三朝老臣,已然六旬有余,何必吝啬一死而自取其辱!
何必成为第二个被羞辱至死的于禁!
罢了,罢了,无需吝一死。
就此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给自身留一个评价尚可的身后名,给门楣添一缕美誉,给子孙宗族留一条保全之道。
如此,此生亦不复有恨矣!
带着这样决绝之心,他如往日一般强攻着魏延部,以此来掩盖分出了两万雒阳中军直接赶去迎战从郿县赶来的王平部,然后以雍凉都督的名义、天子曹叡授予的假黄钺之信,下死令让秦朗部立即率兵往长安而归。
为了让秦朗奉令,他还特地作了一封书信传来。
信中细细分析了秦朗壮士断腕之计不可行的缘由,以及自身不得不留下断后的无奈,随后以魏国举国之兵皆在关中,若是不能趁着汉军没有形成合围之前突围归去一些,到时候莫说长安不可守、关中不复存了,就连汉军长驱入河东与进军雒阳,魏国都没有兵力可抵御了!
他身为雍凉都督,败局已定了,乃是在责难逃,死亦不足惜。
但他希望,能以自身的一死,为秦朗争取归去的时间,让魏国能保存下仍可戍守的兵力。
因而,他让秦朗务必要以国事为重。
若是秦朗能顺利归去长安,为魏国守住关中,那么,便是他身死亦无憾矣!
可想而知,秦朗得书信后的心情。
且司马懿都如此推心置腹了,都以国之安危劝喻了,他亦不敢让其死不瞑目.......
当即,在白昼鏖战罢后,他便趁着夜色的掩盖,尽弃辎重粮秣、尽起全军往长安方向突围归去。
司马懿的决绝、秦朗的雷厉风行,确实让汉军有些猝不及防。
如魏延部在与司马懿部鏖战了半日后,才陡然发现司马懿部的兵力明显少了很多,亦无法迅速击溃司马懿部,及时引兵前去追击那脱离战场的两万雒阳中军了。
吴班与姜维部这边亦然。
白昼战罢、收兵归来休整的他们,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秦朗部竟然趁着夜色遁走了。一直待到夜半时分,夜哨斥候探析到了消息,他们才急忙鸣鼓聚兵,整军前去追击。
自然,他们也无法追得上。
赵广部亦不能。
盖因秦朗乃是让虎豹骑吊在后面,死死遏制住了赵广部的追击。
而已经离开郿县地界,即将踏入雍县地界的王平部以及西凉铁骑,当头便撞上了从司马懿部分出来的两万雒阳中军。
双方不多言,直接狭路相逢勇者胜。
舍生忘死、寸步不让的双方,鏖战了一个时辰都没有分出胜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朗部赶到了。
王平与句扶等人见状,亦不敢再过多纠缠,直接收拢兵卒结阵自守,坐等魏延部或者吴班与姜维那边赶到。盖因他们都知道,既然有将近六万魏军出现在此地了,魏延等人必然也会衔尾追击在后。
且在巨大的兵力优势面前,在野外遭遇战中,他们即使想拦截亦是有心无力。
兵法有云“归师勿掩”嘛。
先保存自身,待后继汉军赶到,再合力追击也是一样的。
毕竟,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张嶷部与刘忠部呢!
这些魏军穿过他们又能怎样?
同样进不了长安!
并不知情的秦朗部,同样没有与汉军纠缠的念头。
见王平部已然结阵自守、不复死力拦截道路后,便带着兵马急行而过。
蜀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