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时机一成熟,如果儒家脑子活,能做出改变,那自然好说话,但是如果儒家自己还是要玩老一套,那不好意思,儒家注定要被淘汰。
不过从历朝历代的发展来看,其实儒家本身也有改变的驱动性,或者说儒家很会适应的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从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再当陆王心学,而至清朝,又延伸出了乾嘉学派。
其实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儒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很善于根据统治者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如果有一天,发展出新儒学,小朱也并不奇怪。
而回到选才制度上,朱王爷看着林则徐、吴文镕说道。
“科举制度为国家抡才大典,当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如今礼部尚书尚未归位,便由吏部协助林少师,精心组织,公正选拔,使天下才俊皆得进身之阶。”
小朱刚说完这番话,吴文镕当即出来问道。
“启奏王上,今秋便是西南三省乡试,我大明光复西南,使得士子们如今尚在观望,王上不知是否恢复此番乡试?”
“吴卿有言可直说。”
“王上,少师先前有言,科举与否,皆非所限,唯才是用,以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若复设乡试,届时通过乡试之士子,和未过乡试之士子,同殿为官,必有一方心生不满。”
吴文镕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科举考试其实没那么简单,尤其是乡试,难度相当大。
若是此番还要重开乡试,那些辛苦过了乡试的士子,一看那些连乡试都未过的人,能和他们一起同殿为官,必然心中会不忿。
所以对于这个情况,吴文镕倒是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王上,依臣之见,此番乡试可暂时取消,可在成都、贵阳、昆明举办三场考试,无论科举与否,皆可参与,此三场考试应多录取士子,三省士子届时再去成都,由王上亲自出题。”
吴文镕的建议就是,这次的乡试干脆取消了,直接来一场类似于会试的考试形式,继而去成都进行殿试。
小朱听完吴文镕的建议,若有所思,随即微微颔首,似乎是同意了吴文镕的建议。
不过很快,他便想到了一个切入点,觉得这是自己塞私货的好时机,旋即说道。
“吴卿言之有理,不过少师有言应当唯才是举,诸位皆知,天下士子中,不乏有大才者,不擅科举八股,若此番选才,只以八股论高低,未免有沧海遗珠、宝玉蒙尘之憾事。”
“此番为我大明第一次开科取士,依孤王之见,不可如此自缚手脚,三场考试,除八股文之外,还应当设立一科,此科为时务。”
朱王爷这话一说完,好几个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左宗棠。
有大才者,不擅科举八股,屡屡科举落第,这说的不正是左抚台吗?
左宗棠也看到了这些的目光,以左骡子的性格,此刻脸色微微有些涨红,又气又臊。
这就好比公司里开会,一群高层都是博士学位,结果突然冒出来一个本科。
哪怕这个本科能力超强,但是这时并没有显露出来,再看一帮比自己学历高的,因此不免有些害臊。
左骡子是个要脸的人,不然也不会在原历史中,等到他功成名就之时,还特地要了一个科举的名额,给自己补上一个短板。
“咳~”“咳~”
朱王爷见状,咳嗽了一声,他知道这些人的目光意味着什么,而他自己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也是想到了左宗棠。
(左骡子:我谢谢你!)
将所有的目光重新拉回自己这里时,朱王爷再次说道。
“诸卿,此番考试,若有善于八股者,当可报名经学科,不擅八股,却胸怀经天纬地之才者,当报时务科,如此方可确保野无遗贤。”
“王上,若如此则此举今后将作为成例?还是当为过渡?”
吴文镕是何等人?宦海多年,一听朱王爷的话,他就明白监国王爷这是想夹杂私货了。
因此上这时他的心里颇有些急切,他担心朱王爷这是打起了八股取士的主意。
反清185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