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又说道:“地窖旁边有个筐,我昨天在山上捡的蘑菇,之前我已经自己煮了吃了,没事,没吐也没死,我还想着晒干了存到过年的时候吃,干脆一起煮进去吧。”
“好,多放点好货。”老西的老婆点了点头,然后就麻利的下地窖去了。
不一会,水就烧了起来。
而李俊则主动走了过去,将自己带的高粱米和腊肉丢进了沸水里。
老西满脸不好意思,但又有些高兴,不停说着不好意思。
等到老西的老婆从地窖里爬出来之后,也是笑的嘴都合不拢,连连道谢,之前的愁容也都消失不见了。
李俊则只是摆手,在这里吃了一顿高粱红薯蘑菇腊肉炖的烂稀饭,然后就拿走了自己寄存在这里的一面镜子,离开了这里。
走之前,李俊又看了一眼周围的村子,不少人都在和他打招呼。
今年的年景,也很不错啊,老西家的猪都能留来自己杀了,等到年底,他家今年一年就不愁肉吃了,那头猪得有三百斤吧,去掉骨头,剩下的都能吃,天天都有肉吃。
熬过今年,来年就是好日子咯。
要知道,放在以前,他家是不能杀猪的,养的猪都得卖出去补贴家用,不然全家都得冻死,而且也养不到这么肥,得亏了今年的炭价格便宜。
李俊这么想着,将目光收了回来。
大家的日子都在变好啊,希望明年会更好吧。
于是,他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肚子吃饱了,该去见那个教习了。
其实不一定非得在老西家吃一顿的,但他有种‘预感’,觉得不吃的话,可能会有点问题。
不知道预感是哪里来的。
但是,自从那一天屠戮百神的雨夜之后,李俊就时常会生出这种预感,每每他顺着这种感觉去做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发生好事,或者规避掉坏事。
久而久之,他也就养成了顺从这种预感的习惯,今天也是如此。
离开了村子的李俊,了一个时辰左右,一路小跑,来到了内城和外城交界的一处城墙。
城墙下面支着许多的摊子,还有一些挤挤挨挨的木棚子,都是民居。沧州外城人多,自然拥挤,很多犄角旮旯的地方都会有人建房子,反正也没个规划,大家全靠自己争抢,为此还时常爆发各种各样的冲突。
人们随心所欲修建房屋,完全无视别的建筑,街道和小巷子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互相纠结,远看如同蜘蛛网一样。
混乱,但混乱之中,却井井有条。
因为,在这一团乱麻之中,其实早就已经通过暴力或者别的什么,构建了一套独属于这种混乱的秩序,是这里的‘风俗’。
在一间小房子里面,李俊见到了那位教习先生。
是个和周生差不多大的儒生,穿着一身青衫。
读书人和老百姓都喜欢青衫,所以青衫总是能在各处看见,对读书人,尤其是儒生来说,这些文人雅士喜欢青,因为它是“五行之正色”,代表着晨昏相接之时,与春在四季中的生机意象匹配,能够彰显自己的清风。
正所谓“青,东方色也。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所以君子服青色。”
至于老百姓爱穿青色,倒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主要是青衣的造价便宜,青色染料是最好得到的,很多草木的汁液都能拿来染青色或者绿色。
李俊看着对方,然后走上去,微微躬身。
然后,叫出了他的名字和称谓:“陈舟,陈教习,久仰大名了,我早就听周生夸赞过你的学识,今日一见,确实一身正气,是读书读进心里了的啊!”
李俊叫着他的名字,然后主动和他握手。
这是李俊在这些个月打交道的时候学到的东西。
虽然叫出名字,微笑,还有称赞这些事情听起来都很小,可这些细节所产生的效果决不可轻视。
如果态度是“不偏不倚”“公事公办”,难免会让人觉得冷血,觉得缺了点什么。
不管是谁,其实下意识里都会想让自己能获得一些特殊服务,让自己成为‘特别’的。
野夫提刀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