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被不知多少饱学之士围着,作为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赵祯自然很熟悉。
不光赵祯熟悉,一旁的李治也能倒背如流。
李治不解的问道:“阿兄是想说,项羽突围之事,太史公在其中有所曲笔?”
“你听我分析便是。”李放没有正面回应。
略一思索,李放开口道:“看这段项羽的突围的记载,我用现代话给你们翻译一下啊。”
“项羽与刘邦决战,兵败之后被困垓下,两军对峙之时,项羽还有近十万之众。然后就是四面楚歌,不只是楚兵心寒,项羽自己也胆裂惊慌。”
顿了下,不顾二人惊讶的表情,李放继续说道:“思索之下,项羽亲点八百精锐随他一同突围,为了保密,甚至没通知剩下的主力,怕惊动外面的汉军。他想靠着剩下不到十万的楚军,拖延汉军的步伐,为自己的活命争取时间。结果他算错了,汉军只调动了五千骑兵来追击项羽,然后项羽就死了,再然后,楚地就降了。”
双手一摊,李放看向二人:“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项羽就是这么丢脸,丢下建制尚存的主力部队,主将率亲兵突围。当然突围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话,就叫逃跑。”
“这......”
赵祯和李治都沉默了。
毕竟李放口中的项羽是一个丢下军队,只顾自己逃命的小人,与他们自小所学的《史记》中的论调不一样啊。
李放见他们不能接受,便再度开口道:“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了败仗并没什么大不了的,谁还没打过败仗?可明明项羽还有一搏之力,却主动丢下全部军队,只带少数精锐逃生,不得不说,他这个求生欲也是够强的。”
“可四面楚歌之后,楚军心智已丧,项羽那也是迫不得已吧。”赵祯还想试图为项羽挽尊。
李放不屑的说道:“史书写的明白吧?是,楚军士气不高,但上面可有写楚军成建制投降了?全军建制还在,项羽本人也有号召力,只是他觉得留在原地带领士卒战斗,是死路一条,这才弃军而走!”
以往因为《史记》中的记载,赵祯常常感慨于项羽的悲壮,现在被李放这么一拆解,他顿觉索然无味。
他不通战事,但就李放的解释来说,好像确实是这样的。
“司马迁不愧是司马迁。”李放再度开口,“原本是一场无耻的保命之举,在他笔下却描绘的如此悲壮,令人不自觉的忽略了其中的本质。什么叫春秋笔法,这就叫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什么?
春秋笔法不是简单的颠倒黑白,更不是凭空捏造。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时候只需要忽略某些不起眼的细节,或者故意重点着墨某些桥段,都有可能将一件事的结论导向另一个方向。
赵祯和李治都不说话了。
从小教育他们的都是当世的饱学之士,古代可没有这种质疑权威的教育,对于那些前朝经典,每个儒生都恨不得奉为至理,哪里还敢去解释其中的他意?
也只有在李放这里,二人才恍然大悟,历史原来还能这么看。
见二人久久不语,李放忍不住在他们面前挥挥手:“回神了!”
赵祯摇了摇头:“听君一席话,感慨颇多啊。”
李治也深受启发。
“所以说啊,话语权这种东西,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好。不然你有什么好政策,在那些官员手中,鬼知道会变成什么样?青苗法,不就是这么变成坏法的吗?”
赞同的点点头,赵祯再度开口说道:“可我还有不同的意见。”
“你说。”李放伸手示意。
赵祯正色道:“你方才那些话,也大都是根据《史记》推论而来,而你的论述方式,与太史公也有些不谋而合。你这难道不是一种春秋笔法吗?用你的方式,来解释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李放意外的看了眼赵祯,没想到他还能想到这一层去。
我家通古代:开局让宋仁宗破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