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云:受人之辱,不动于色!施人于恩,不记于心!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觉人之诈,不愤于言!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在儒家道家文学经典中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人们影响深远,通过易经,哲学家看到了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了历史的兴衰,政治家看到了治世方略,军事家参悟用兵之道,企业家可找到经营之法,我们可以感悟处世之道!这寥寥几十字,可以说道出在世为人的基本法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几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佛家有句话叫:“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对于这句话,南怀瑾大师的解释是,一个人能够成就多高的人格,关键在于他能够背负多大的屈辱。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说忍受屈辱是懦弱的表现,其实在我看来,忍辱非但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更好地“负重”。“忍”是一个人有担当的表现。很多人就是因为承担不起失败的屈辱,又承担不起各种诋毁,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能接受,天天在嫉妒嗔火里面讨生活,又怎么不会把成功的机遇、朋友的情谊统统都烧尽了呢?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别人对我们恶口诽谤、无理谩骂,据理力争或是无理辩三分,都只是火上浇油的表现。与其抱薪救火倒不如任之由之,默然以对,反倒更能折服恶口,不战而胜。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大容器,所有的财富,权力,人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有语言,行为,这些统称为物,你的容量大,你能承载的就越多,世人都喜欢往容器里装好的东西,财富,权力,好的人际关系,好听的话,可是承载不好的东西也是你这个容器应该具备的功能,如果你不能装下不好的东西,说明你的容器不够大,那你还能指望你的容器能装下多少财富,和权力等一些你想要的东西吗?《呻吟语·应务》有语道:“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意思就是说,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和批评,不为物欲所动,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过去的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却功成名就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说我们的格局都是委屈撑大的!
施人之恩,不记于心。古人说: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如果一个人为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名声,那么就是伪善。做善事的同时,就留下了伪善的祸根。其实我们生活的伪善太多太多了,一个人帮同事朋友随便做一点小事,就到处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伪善,在比如领导家的小孩生病了,或者老人腿脚摔到了。这补品,那个营养品马上到位,然后就是一通寒暄,其实就是想以善换善!看看以后在升迁之路上给自己方便,这也成了我们生活的最常见的处世之道,还有好多人奉为经典,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不送礼,倒是成了劣币,其实这就为以后埋下了祸根!清人说:“我有德于人,不必望感。”善,是一种源于天性的不忍。如果与功利混杂在一起,善就失去了本来的模样。以善易善,是交易,而不是功德。做了好事,不图别人回报,这才是善良的最好的模样。善无大小贵在肯为!
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这个更好理解,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很多人犯错误,有好多就会把他看到的到处说,你可以想想,是不是,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我们老家那些长舌妇一直就是我最讨厌的,你有一个错误,她可以给你添油加醋说成十个,并且还要全村人知道!同事之间这种事也有,虽然没有这么夸张,喂,我们单位的小李脸上怎么有伤,是不是又和老婆干架了,她老婆真厉害,听说还不孝顺,连他父母都打,这种场景是不是很普遍!这些不正确的处世之道到处充斥着我们的整个社会!其实真正我们遇到了坏人,做了好多坏事,我们也没必要去太多关注,有国家的法律给兜着,人在做,天在看。对于这种人,我们应该避其锋芒当当旁观者,因为这个世界上你是聪明的好心的,但人心隔肚皮,未必别人都能买你的帐。还有就是生活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个打响不听话的人脸上的耳光。我们自己是生活的一员,他们不听话,那就等着生活来惩罚他了。这就是说的宿命!
人生修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