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
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当年我和你妈妈一起在农村插队,因为都是女生所以很快成了好朋友,我们在一起生活六年多”。妈妈李素素回忆道。
“知青生活很苦吧”。苏浩看看了妈妈。
李素素道:“现在想想还行吧,主要是以前没干过农活,时间长了也就那样,主要是吃不饱”。
苏浩疑问道:“没粮食?”。
李素素道:“不,是挣不到。插队是没有后勤保障的,属于集体所有制,大家挣工分、分红分口粮,而一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面对新的生活生存困境无所适从。
当时和你妈妈一起来的知青有十几个,都是没干过活的,刚开始有乡亲接济,还可以吃饱,但乡亲也有一家子人需要吃饭呀,后来慢慢干活熟练了,自己可以挣公分,分粮食了,就没人在白给了,但是农活太累,每天干活饭量就变大,但是挣得粮食没有变多,所以每天都吃不饱。
我家有一个远方亲戚在农村,我当时就在他家吃住,因为有亲戚并且识字,我被分配到了生产队管账。
你妈妈年轻时挺漂亮,当时和你妈妈来的人有好几个是一个家属楼的,我觉得他们都喜欢你妈妈,还经常帮你妈妈干活。
苏浩道:后来呢,文革十年,你们怎么分开了?
李素素道:74年,你爸爸突然来到村子里找我,你爸没有下乡,家里托人去当兵了,我们俩家是世交,他告诉我,我爸爸死了妈妈自杀了,我当时听了后就感觉天塌了,然后就回城见爸爸妈妈最后一面。
对不起,妈妈。
李素素道:没事,已经这么多年了,说来讽刺,爸妈去世我却沾了光,爸妈去世后我就一病不起,你爸爸找人拖关系把我留在了城里,后来我就嫁给了你爸爸,在没回村里。
苏浩疑问道:那我呢?
李素素道:回城后我开始继续学习,偶尔也和你妈妈通信,我和你爸结婚后,一直没孩子,公婆也着急,我也着急,我也把这事告诉了你妈妈。
结果78年突然有一天你妈妈来城里找到我,抱着刚满月的你,把你交给了我,说让我帮帮她,我当时正为孩子的事发愁,就应了下来。
苏浩疑问道:她为什么把我给你?
李素素道:1978,79知青回城大潮,虽然原则是家里有人是城里的就可以回城,但还是有条条框框卡着的,未婚生子,孩子没有户口是带不回去的。
那我爸爸呢,是谁?
这个我也不知道,你妈妈没说,你带的挂坠应该和你的亲生父母有关。
苏浩低头看看从小戴着的玉竹挂坠,挂坠是玉石雕成的一体两面,一面是植物竹子,一面是一个“竹”这个字。
这个肯定和我的身世有关,可能是和我妈有关,也可能是和我爸有关?
应该和你爸有关,因为我从没见你妈妈带过,也可能是你妈妈的,只是没让我见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你爸妈留给你的。好好戴着吧。“
苏浩看了看手里的挂坠,然后重新戴上。
李素素道:后来,文革结束后,我也让你爸爸利用来京城出差的机会找过你妈妈,但是没找到。而且这麽多年你妈妈也没来找过我。
本来我想着既然找不到,也没人来找,就不告诉你了,省的你为这事忧心,没想到机缘这东西谁也琢磨不透。
谁也没想到,你会和刘小姐有交集,并且她还知道关于你亲生父母的事。所以就有了现在我们的谈话。
你自己静一静吧,该说的不该说的我都告诉你了,我不奢求什么,只是不要恨我就好。李素素深情的看着苏浩。
我的华娱时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