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是研究红楼梦里边,段启明先生讲的那个,是第一个把西方的美学观点引用来评价红楼梦的,这一点是应该对它肯定的。
至于说它里边有些观点,今天我们可能不认同,这是很自然的,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咱们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一些西方的一些观念,我们研究红楼梦。
实际就是说在当时的时候,西方有一些文章写得还是很好的,我们看不着。
在1975年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汉学家,红楼梦研究家余英时先生,他写了一篇论文,就是红楼梦里面的两个世界,这一篇论文在当时反响很大。
他讲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是什么,一个是大观园里面,一个是大观园外。
大观园里就是“情”的世界,就是感情的世界,大观园外就是“礼”的世界,礼教统治的世界。
此外海外学者比如说像余英时先生,他的论红楼梦里面的两个世界,好像很强调大观园的超现实性。
所谓的超现实是在贾宝玉的眼里边超现实。作为读者来说,作为研究者来说,不能够认为这个是超现实的。
它的现实性,最后大观园的被毁灭,才体现了红楼梦的这种悲剧美,这种悲剧精神。
至于段启明先生则认为,这“两个世界”他都有点想法。
因为老先生觉得这个大观园是不是能够跟外边的社会分开,它是另一个世界,这个值得研究。
余英时先生这个讲法是影响非常之大的,在海内外影响都很大的。
因为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受之者,独宝玉而已”。
那么它所说的这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个“华林”是包括了大观园的。
而且从贾宝玉的生活来看,贾宝玉主要生活的是大观园嘛,不是说他跑外面去了,受了种种的挫折或者怎么样,他对于人生的感触、他对于人生痛苦的深切的体验,就是在大观园生活所获得的。
所以大观园并不是什么理想的地方,更不是说超脱了现实的一个什么理想的地方,它跟牡丹亭里边那个梦里面的东西不是一回事,它是实实在在地写了这么一个生活的环境。
而贾宝玉所蒙受的种种人生的苦难,对于人生的这种感触,就是在大观园当中生活所得到的,所以它跟外面是有一个围墙。
但是就说这“两个世界”是从什么意义上来讲这两个世界,如果说是把大观园外面的当作是一个现实的充满矛盾、充满痛苦的社会,而大观园里面是一种理想的、一种欢乐的,那我觉得不太符合这个事实。
大观园里面的血泪真正感染了贾宝玉,所以贾宝玉对于人生最后采取那么决绝的态度,就按现在的120回本子来看吧,它也是毫无反顾地走了。
更不用说到底曹雪芹的原著最后是“悬崖撒手”,只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对于这个生活简直是彻底地否定了。
所以大观园没有使他得到什么,大观园墙里像墙外一样使他失意。
另一位红学家孙玉明先生也说,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他同意段老师的看法。
为什么呢,因为余英时把红楼梦硬性地划为两个世界,恰恰是没有考察一下中国小说或者戏剧发展的历史。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恋情要有一个特定的场所,有的是作家的虚构,有的是来自于现实生活。
几个地方,梦里边,代表作牡丹亭;妓院里边,从霍小玉传、李娃传一直到后来的杜十娘的故事。
再一个在后花园,才子佳人后花园,还有一个,一层关系就是表兄妹,在那个时代,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像贾宝玉那样在内闱厮混,作者要回避年龄,让这些人做许多大事,说出许多大人才能说得出来的人生哲理的话。
甚至可以推荐王熙凤这样的一个人去协理宁国府,那么贾宝玉的年龄会太小吗,这时候就淡化它,写成了大人,但要让他在内闱厮混,有跟一帮女孩子在一块儿的条件的时候,就要把他的年龄给缩小。
买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