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罪不可恕!
完全无法原谅!
不止是他们。
三家诗的博士们,现在也都低着头,沉默不语。
他们同样干过相同的蠢事。
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先师的训诫,结果南辕北辙。
而就在这些博士官哭哭啼啼的时候,《礼经》博士常思的眼睛却忽然瞄到了旁边的一个书架。
他走过去,拿起一卷简文,只是看了一眼,他就张大了嘴巴,完全说不出话来。
“这……这……这……”他的舌头仿佛打结了一般,哽咽着:“这……这是……这是……这是……文王训……训……武……”
董越耳朵特别尖,听到了常思的喃喃自语,他走过去,凑到常思面前,侧头一看,也变成了结巴:“文……文……王……”
他的手指在发抖,身子在战栗。
终于,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声道:“诸公……这里有文王的《保训》”
立刻,所有人都像猛虎一样回头,看向董越。
欧阳高更是猛地吞咽了一口口水,然后就一个健步冲了过去。
作为今文尚书的巨无霸,欧阳学派的领袖。
欧阳高对于尚书的每一篇,都无比熟悉!
当初,先王所遗的古代经典,记述了从五帝时代迄今的先王、圣王言行和事迹的不朽巨著《尚书》,毁于秦末战火。
汉兴之后,自惠帝开始就孜孜以求,想要重得尚书传续。
因为……
在事实上来说,《尚书》也好,《《诗经》、易经》也罢,甚至包括《礼》《孝经》,都不是儒家的专利。
这些经典,诸子百家共尊。
尤其是诗(诗经)与书(尚书)。
前者是先王之迹,后者是圣王之光。
哪怕是号称‘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学派,也是尊奉这两套典籍为至高学问的。
只是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故而,儒家毫不客气的将这些经典据为己有,说是自己的专利。
反正,也没有人能抢了。
现在,黄老已衰,法家俯首,墨家濒临灭绝,杂家、名家、阴阳家,不是退化为民间的神棍,就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谁也可以发出声音,告诉天下人:这些经典,非儒家独有呢?
所以,在当时,执政的黄老学派,对于重建尚书,也是无比热衷。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在太宗朝时,国家发现了,在济南还存活了一位曾经学习并且依然记得《尚书》的老先生。
济南人伏生!
可是,这位老先生,是将尚书记在脑子里,靠着记忆强行记住的。
更麻烦的是,他所讲的语言是当世已经很少有人会说的齐国雅语。
太宗皇帝问遍朝野,也只找出了一个人会说这种古老的语言。
于是,就命此人前往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并将其记忆的尚书整理出来。
此人的名字叫晁错……
于是,尚书得以重建。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伏老先生只能记得二十八篇尚书。
剩下的,因为记忆缺失或者遗忘等缘故,再不能得。
只有一些篇章的名字,流传下来。
作为伏生的嫡系传人——欧阳高的父亲欧阳和伯先生,就是伏生的入室弟子。
欧阳高,记得每一篇失传的尚书名字。
《保训》正是失传诸篇之中最重要、最关键,同时也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一篇。
因为,这一篇传说是文王临终,训诫武王的篇章!
对于尚书来说,这是一篇承上启下,有着重要意义的篇章。
它的缺失,甚至使得尚书变得不再完整!
而如今,在这里,在兰台居然有《保训》?
欧阳高觉得,这简直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惊喜!
他立刻跑过去,跟护犊子的母虎一般,将那简书从常思手里夺了下来,然后立刻就开始阅读。
我要做门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