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越听着,好像似乎有道理啊……
想了想,他道:“此事,吾考虑考虑,不过,纵然吾应允了,陛下那边……”
张越听了,拍着胸脯道:“陛下那边,下官去上书,只要董公这里应允就可以了……”
董越听了,却是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自己的师兄,那位曾经威震天下,几乎被以为是他父亲最好的接班人的吾丘寿王。
吾丘师兄无论是学问、人品还是眼光、见识,天下无双。
可惜……
因为一直在中央为官,缺乏地方经验,后转任地方时,竟落入小吏们的陷阱之中,以至被诛。
他父亲因吾丘寿王之死,伤心欲绝,痛不欲生,晚年常常叹息说:吾丧寿王,若仲尼之丧子路,悲乎!悲乎!
在过去,董越将此归咎为胥吏奸滑,刀笔吏狡诈。
但反过来想想,若当初吾丘师兄能有地方经验,有基层履历,就如胡子门下公孙弘师兄一般,胥吏还能陷害他吗?
这样想着,董越就道:“如此也好,太学诸生也是该去地方看看,经历一下,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太学生,国家栋梁,负社稷之望也该劳苦劳苦……”
当然,董越做出这个决定,也有张越的影响在其中。
特别是那一句‘我注诗书,诗书注我’,使他下了这个决心。
有了董越的话,这事情就这么定了。
在太学,他一直说一不二。
张越听了,高兴的就快跳了起来了!
这个事情意义重大!
若能将此事办成,还成为一个传统,何愁未来天下缺乏能吏?
我要做门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