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山和张汉卿达成和解或者说是协议,根本用不着费尽心机,双方各有所求,一个要报父仇,顺带收回中东铁路的所有权,一个是尽量避免四处受敌,况且奉俄协议里也规定了东北是可以赎回中东铁路的,提前归还的话,只要不影响苏联使用这条铁路,进行为远东提供补给的运输就可以了,所以并不是什么障碍。
不过现在有了张雨亭遇刺一事在前,苏联还是愿意吃点儿亏,但是实质上获得一个潜在盟友的。
双方商定的结果就是,双方真枪实弹的打一仗,如果东北军胜利,那么就由苏联赎回被俘的士兵,然后交回中东铁路如果东北军战败,苏联只会裁撤白俄职员,增加华人职员,做到平均使用,被俘人员苏联不会马上释放,而是会留在苏联远东,有苏联负责进行武装和训练,作为关键时候,张汉卿的底牌。
除了最后一条的训练士兵,其他的和原时空东北军战败后签署的奉天和苏联的合约,没什么区别虽说现在张汉卿没有关闭苏联开设在东北各地的领事馆,但这是会在双方进行实弹较量前会进行的步骤。不管是苏联还是奉天,都不能凭空的就进行战争,那并不符合常识,所以像关闭领事馆、收缴中东铁路资料,甚至闯进苏联领事馆制造事端,都是实际交战的铺垫,只有这样的真刀真枪的干一场,才能不会被日本发现破绽。
对于张汉卿和苏联领导人来说,士兵就是炮灰,没有谁会在意普通士兵的伤亡,所以数千人的命运就被张汉卿和王崇山制定下来了。不过,要是真的实施,王崇山还要等莫斯科的最后决定,他可不是张汉卿。
不过,王崇山向莫斯科的请示就快多了,它可以利用苏联领事馆的保密线路,直接和莫斯科的契卡联系,直接找到大胡子请示。很快,大胡子就认可了王崇山的谈判结果,毕竟苏联并没有失去什么,反正也是赎回中东铁路,不影响苏联使用,而且训练东北军的士兵,还可以增加很多亲苏的华人,对苏联扩展红色影响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不提王崇山和张汉卿达成了约定,就说东北日军,张雨亭遇刺身亡之后,张汉卿竟然忍了下来,这可是让日本人很不满意,为什么张汉卿不冲动的立刻和苏联开战呢?他不就是一个恣肆放纵的花花公子吗?日本国内可是等着关东军从华夏掠夺大量的资源来缓解国内的金融危机呢。
不过还好,几个月以后,东北军终于开始了针对苏联的行动,先是东北军开始查封中东铁路的苏联人的办公室,然后就是对各地领事馆的查封和搜缴文件,最后就接到了苏联的最后通牒。
在然后,就是双方各自调兵遣将,海拉尔、双城子、绥芬河、满洲里是东北军由吉林开始增兵,苏联也迅速组建了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以飞机和舰艇以及大量的步兵增援绥芬河与满洲里对岸的苏联军队据点,大战是一触即发。
既然是约定了实弹进行,那么双方也就没有必要守什么规矩了苏联准备的最快,也就首先发起了进攻。而东北军虽然是开始从吉林调兵,但是驻守绥芬河、满洲里的东北军却并没有做好交战的准备,再有,东北军内部并不知道张汉卿和苏联人提前建立了默契,所以反对与苏联开战的声音还是很多的很强的,其中最主要的反对开战的就是张作相。
但是东北军的少壮派将领却大多是主张和苏联开战的,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受到了民党内部右翼势力的影响以及亲日派的干扰,误以为苏联正在发生粮食饥荒,而且内部空虚,不堪一击。
东北军内部的分歧并不能掩盖东北军本身战斗力的虚弱。尽管张雨亭积极地建设了奉天兵工厂,东北军的装备和补给都不比依赖外国的供应,但东北军的底子太差,军队里大量的士兵和军官都来自于遍布东北的土匪绺子,军纪很差,打仗全凭血勇,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被击溃,丧失战斗力。
所以在对苏联的作战中,开始的时候还能坚持,但一旦粮弹不续,作战的勇气就会迅速丧失,战后统计中,大部分的被俘的东北军士兵都是这样被俘的。
开战初,苏军调动大量的飞机和大炮,主要进攻满洲里和绥芬河,其中以满洲里为最激烈的战场。
重生美利坚之帝国崛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