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多少次来程佳珺的心理科了,每次心情都有所不同,有时是激动、有时是喜悦、有时是忐忑、有时是紧张、有时是绝望。而这次北上,心情却是那样的平静。
她认为心理治疗真正成功的标志是心的自由,那就是她可以来这里,也可以不来这里,她可以见他,也可以不见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独立,也可以依赖。来与不来,见与不见、依赖与否,都是她自己的自由自主的选择,而不是被某种力量的驱使和控制。因此,她要求最后的结束性会谈,自有她的理由和意义。
见到了程佳珺,她很开心,但不再有以前的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程佳珺也是面露淡淡的喜悦,但很内敛。
“程医生,谢谢你还能给我讨论治疗遗留问题的机会,让我给治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真的很是感激。”冷玉先开口,像程佳珺真诚地道谢。
“嗯,你想要讨论什么问题?”程佳珺脸上挂着礼貌性的微笑。
“首先,我想跟你讨论一下边BPD,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种疾病。我曾在一次学习培训班上听到一位心理学生以鄙夷的口吻说——我在工作中,如果遇到BPD,我直接让他滚。
我当时听了感到很是生气,难道这种疾病就那样的万恶不赦吗?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难道不是医生的天职吗?即使是难治的BPD,医生没有治疗的功力,那应该做的应该是去提高自身的修行,或者婉转转介吧,怎么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患者呢?这样的态度是医生该有的吗?
即使是私下里的流露,你能保证她会用恰当的同情的态度对待她治不了的病人吗?你能保证她对其他病人真的能做到理解、共情和接纳吗?
没有一颗医者仁心,连医生对自己的患者都抱有如此的偏见和歧视,又如何能让普通大众接纳这些不幸的人呢?这些BPD患者的病耻感究竟是自己感到的,还是医生的鄙视的态度赐予的?”
“嗯,你提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BPD患者的医疗获得问题,二是医生的水平和医德修养问题。
学界对于BPD的研究起步晚,研究不充分,能够具备治疗这类患者的医生数量少,水平不高,另外,BPD患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大。
据最近研究显示,边缘性人格障碍再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6%,相当庞大的数量,但是大部分高功能边缘性患者不会去寻求医治,而寻求医治的低功能边缘性患者在治疗上难度较大,这让本来就不多的具备BPD治疗能力的医生望而却步,更何况其他不具备这方面能力的水平一般的医生呢?
他们拒诊或者转介情有可原,但是内心不应该抱有鄙夷的态度,不歧视患者是医生最基本的医德素养。你说的那位心理医生即使是在医生培训时发表这样的言论也是不应该的,而应该转介到具备相应能力的医生那里去。
了解行业内具备不同专长的医生信息以备转介,也是医生的一门必修课,为患者推荐合适的医生也是医生对患者的帮助和爱。”
“那病人的病耻感究竟来自于哪里?该如何解决?”
“BPD虽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但是基本情感情绪是正常人都有的,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边缘”,是因为这个BPD患者的情感情绪是处在正常和异常的边缘,并不能把他们列入异常范畴。
但是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以及行为上的问题往往要比正常人的情感和情绪行为更加的极端和偏激。
但是这些情感情绪和行为因为往往是可理解的,很多BPD也能勉强完成生活工作任务。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觉得这类人比较古怪或者说成是有个性,而不人为这是一种疾病的表现,这对于有些想要标新立异的患者来说,如此他们并不会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和言行产生疾病的羞耻感,有的还会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忽视疾病本身的破坏性,以及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这种疾病的社会普及率极低,大众对此并没有概念。
爱的治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