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唯有天道永恒,因而历史兴衰循环、明暗交替也是天理循环,让人类走向下一个光明处无非不是凭借如日一般岿然屹立的文化与思想。
而我对历史的哪一部分能感兴趣或有同感,因此能让我找到切进去的“口子”?它在哪里?又按理说,我行为散漫,思想又不想受到任何束缚,不该对中国古人的言行总表现得拘束,思想也不能天马行空的历史感兴趣。
不能任思绪驰骋的原因也在于中国从宋代开始取用文官治国,中国人的英雄梦也就从此被扼杀在摇篮里。对后世的平民少年,只能通过八股文考试去赢取功名利禄,这是他们在严固的社会结构中可以上升等级的唯一途径。至此之后的中国文化中缺了刚劲,世风也趋于阴柔。
哪个人从来就没一点英雄梦,就会在理解人和事的自我感知的触觉中会短了一截“触角”,因为人类漫漫历史就是无数英雄带领群众反抗压迫的斗争史和推陈出新的革命史——这一系列璀璨浩瀚的英雄史阅读库中,每一个个人英雄史都代表着一颗星星,单看其中任何一个都称不上整片夜空。翻看历史,贯穿其间最耀眼夺目的就是间隔时段,又似乎偶然才会出现的英雄——如遥望银河般,承上启下;又如大浪淘沙,继往开来,说不完的英雄轶事,唱不完的英雄绝命词。是人类历史长河里无数个闪烁的英雄构成了我们那头顶上的那一片夜空,无论世事有怎样深重的黑暗,他们总能带来的些许光芒,让人们看到被黑夜笼罩里的希望——英雄梦既能给人以驰骋的想象任思绪飞翔,还能在国家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去参与抗争;国家在昌平盛世时,又能行为正派、家风清流。
论人好坏,如今没人说是英雄或是狗熊,只有成功或失败这一说而已,也就是说,只要不被人揪住把柄,成功者便能大行其道,失败者往往灰溜溜的,淡出人们的眼光之中——这便是成王败寇——中国人思想深处的共同意识,管他是非曲直。虽然许多事,不能只用善恶黑白的二元论去评判,无关成败的第三种答案也比比皆是。所以英雄不该是一种刻板教条的形象,反而应该是一个鲜活的多面体,亦如同历史学应该是一个多面体一样。
在当下的影视中,英雄往往能战胜坏人,这种大团圆的结尾无疑亵渎了英雄是用自身的发奋才能舍身参与到社会的革命之中。在芸芸众生浑噩度日、消遣英勇的社会风气之中,只有英雄在防范未来可能出现或者抵御当下尤为显著的社会问题,而不至于让自己热爱着的或者着想去保护的涣散下去而最终溃败,并拿正气长存于天地之中来视为己任。而普罗大众尽皆看到英雄“锦衣不夜行”的虚荣心,却忽视英雄日夜操兵练马、狠下苦功。
无论在任何时代浑噩度日的人都以压倒性姿态占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而英雄就总是被人嘲讽为“一介武夫”。由此可见,在世俗的偏见面前,英雄的胫骨何其韧性!面对“众人皆醉”的世道,英雄的眼光何其“恨铁不成钢”。以至于英雄身在人世,自身何其孤寂,因为心怀天下,不先考虑个人安危,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训诲,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英雄生来寂寞,而知音寥寥,在立下汗马功劳之前,从不被人欣赏。英雄存在的本身的意味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悲剧,因而历史上英雄大多总以悲剧收场,所以,英雄总能战胜坏人才是被虚饰的梦——这看起来竟然这般粗制滥造。
突然,我想起自己曾经也有英雄梦,惊觉我当初竟然会有那么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时至今日才发现英雄故事往往是文学家痛斥当时社会弊病而锃亮的笔尖上的武器。这不免可笑又可恶——如同“可笑之人必有可恶之处”——那堂吉诃德算一上其中一个,可他又算哪门子英雄?对着风车战斗?真可笑!
我才发现那个年少的英雄梦带领着我自己兜兜逛逛,而追溯我的英雄梦的来源,只可能是童年看的动画片。
过分敏感的我时常有被人忽视的感受,就特想寻求存在感!又因为我从小爱好的事物都太宁静,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在做为一个成年人之前,就连朝夕相伴的学校生活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自然没留下多少关于青春年少的回忆,以至于不可能让人感觉到我在读高中那阵会有半点故事。
茶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