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个月,又置入闰月,使农历平均每年的时长又与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相等。所以,在以阴历为基础的纪年法的农历里,只有月数是可以人为规定;而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纪元单位,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可以人为规定——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29天半出头,又因为农历跟公历一样都选择一年12个月——如果改13个月,就又比回归年多出18天多,而难消减。农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制定的,为了让月相变化里的中间时刻的晚上可以看到最圆的月亮,而塑望月的长度(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天半出头。而记日都是用一整数,为了能用农历一个月的总天数能在尽快地平衡塑望月的总时长,又为了确保月亮尽可能在每月运行到的中间时刻的十五日最圆,所以农历每月的天数只能在平均数最易得到农历一个月29天半出头的这一数值两侧的29或者30的这两个整数中去选择。而需不断调整,才能平衡塑望月在每月的时间分布,才不至于与塑望月时长脱节,因而导致农历的大小月不像公历那样固定。但地球终究离月球、太阳的距离比起来,离得太近。在地球围绕太阳或者月球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都能得到准确计算的情况下,关于月球绕地球转同地球绕太阳转之间的各相隔距离和运行周期——这两项指标比起来,以月球作为参考缺少更长远的时间和距离作为参考尺度,导致纪年法的精准度远不如以太阳作为参考物。所以,公历每年时长接近一回归年,而农历的12个月加起来才354天,离回归年差了接近11天。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为了防止农历年月和回归年不与四季脱节,于是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平均每隔30个农历月,就正好需要加一个闰月。简单地说,与公历月大多是30或31天比较,农历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平均每隔30个农历月,就会加入一个闰月,也就每隔2到3年加入一闰月。而让农历中这一段2到3年里的大小月30、29天增加为31、30天——而让被闰月所增加天数分散到这2到3年里每月的天数,最后,接近于公历的大小月的天数,而可以十分及时地填充农历在这段时间里和阳历比起来每月少计算的天数。
刚说了为什么要加入闰月,而在哪种情况下要置入闰月,这又有什么规律可言?总的说来,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即是闰月,就必须增加一个与在这个闰月之前的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
因为一直在谈的农历总跟月亮有诸多关系,就单方面说农历是阴历,这显然是不够确切的认知。以中国人凡是构建一门学问都讲阴阳,更何况是以农耕文明立国而需要用最能指导农业生产的气候历法。所以农历即有阴历的一面,也有阳历的一面,同时也结合了二十四节气——农历中所包含的阳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从二十四节气开端的“立春”开始,基数个叫节气,偶数个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来划分的,地球绕行每前进15度为一个二十四节气,每个气节时长平均十五天出头一点;运行一周又回到黄经零度的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完成24个节气圆满的360度。
茶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