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小秋九岁,就搬家了。工厂倒闭了,爸妈只好另找工作。想想看年纪也都不小了,但仔细算算,又不会什么,只好找最基础的工作。工作在镇里,上学在镇里,人也搬去了镇里。
找了个老房子,租金便宜。小秋也大了,每天背着书包,走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就可以到学校。
小学的女生开始有小团体了,她有固定的两三个好朋友。有时也会在放学的时候,跟着她们进学校旁边的一排小店里转转。
小秋一般就是看看,偶尔买点文具。她也没有多余的零花钱。
这样子过了半年多。
那一天和往常差不多,一个朋友和她说,隔壁有家新开的书店,要不要去看看。朋友喜欢看书,也富裕,家里的书本满柜。
小秋就一般了。她从小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只是朋友带来学校的书,有时会向她推荐,借给她看。
书店还乱着,柜子上零散摆了一部分,还有的摞在地上,老板正一本本地整理。
小秋跟在朋友身后,小心走了进去。看见里头的背影,小秋一怔。
听见动静的老板也还在摆书,只随口招呼:“不好意思啊,还没弄完,你们随便看看。”
朋友去书架上看书名,小秋默默看了一会老板,退出去看了眼店名——社燕秋鸿。
她不太懂,只无端觉得惆怅。
老板才转头,看见小秋,顿了顿,笑了:“是你啊,在这上学?”
小秋点点头,捏了捏衣摆:“嗯,读三年级。”
朋友回头好奇地看了他们一眼,又研究书目去了。
秋一灯穿了件连帽衫和休闲外套,头发扎了起来,剃干净胡茬,精神了许多,反而看上去,只像二十七八的。
他说:“别站门口啊,进来看看。”
他带她上了二楼。
书店很小,挤得很满,木头的、油漆的、纸张的、墨水的,各种各样的气味冗杂在一起。
二楼有窗敞开着。厚重的玻璃有一点模糊,铁边生锈。傍晚的阳光斜洒,可以看清细碎的灰尘,如在海中漂浮沉浮。窗边有榻,摆着小桌,上面花瓶插花,渲染了些古韵。他挑了本书递给她。
小秋看了会,朋友也拿了本书上来。
离开的时候,朋友买走了书,小秋的书却被扣下了。秋一灯夹了页书签,把书放进柜子,和她说:“我帮你留着,你下次再来看。”
小秋温顺地笑。那时她的头发有点薄,发丝很细。皮肤白,只站着,就透出安静来。
周内的时候,她放了学就过来看一会。有时候楼上没座,秋一灯就会搬个高板凳让她坐在前台。
她周末偶尔也会来。秋一灯有喝茶的习惯,几套茶具轮流用。还好茶的香味浓而味道淡,小秋也慢慢习惯起来。
店里的书适合小学生的不多,又没有辅导资料,生意不太好。但看起来秋一灯也不在乎,没人付账,就懒洋洋地趴着或者靠着。
要是小秋在,更是示意她收钱算账。小秋开始总担心自己算错,手忙脚乱。时间一长,也做得通畅起来。
没等太久入了冬,更是只想着躺着晒太阳。他在店里备着各种小吃和零食,不像是开店营生,更像是慢旅度假。
一晃,就到了毕业。
小秋成绩普通,有点偏科,幸而考试发挥好,排进了实验初中的吊车尾。
另一面,租的房子要拆迁了,家里又要搬家了。初中和新家,都离秋一灯的书店远。她给他说了地址和家里的电话,人就很少过来了。
成绩特别优异的朋友去了市里的好学校读书;一个比她考的差,干脆找了个离家近的学校;还有一个,虽然在一个学校,班级却特别远。她们互相来往了几次,随着和班里新同学的熟悉,最终是淡了。
初一升初二的期末考还是重新分班考,她成绩又勉强混上中游,老老实实复习了一个多月。那段时间没去找秋一灯,等放了暑假再去,店已经改头换面,成了家卖早餐的。
她回家打秋一灯的手机号,却关机了。
凡人少女与猫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