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州一带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而失去土地的百姓们,只能通过别的方式谋生,比如开店铺、当手工业者,或者卖苦力,再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粮食吃,而粮价高低则由大地主、大商人们一手掌控着,想卖多少银子就卖多少银子!
秦锋、耗子混入了买粮食的人群当中,观察周围的情况,探查有用信息。
片刻之后,刘记粮店的门板打开了,从中走出一名胖掌柜的,还有二十多名伙计,并挂出了一块白木牌子,上面用墨字写着今天的粮食价格:精米一千文一斗、糙米七百文一斗、小麦六百文一斗……黍、豆、糜子、谷子等杂粮五百文一斗。
木牌上还写着:小本经营、概不赊欠,有钱请进、无钱莫入!
“老天爷啊,粮食又涨价了,比昨天足足涨了一成,杂粮都五百文一斗了,还让不让老百姓活命啊?”
“之前流寇大军围城,外面的粮食运不进来,涨价还有情可原,如今官军打了大胜仗、将王左桂那伙子流寇都剿灭干净了,道路畅通无阻,粮食怎么还不断涨价啊?”
“刘大头一家子真黑心,这是吃老百姓的肉、喝老百姓的血,把人往绝路上逼啊,再这样逼下去,没有活路了,老子也去当流寇,总比活活饿死的强!”
“嘘,小声点,别让官差们听见,找你的麻烦!”
……
看到粮食又涨价了,排队的百姓们一阵大哗,有人唉声叹气、有人顿足捶胸,还有人不断的低声咒骂。
可是骂归骂,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的。
没办法,人必须得吃饭,那怕粮价再高,也得硬着头皮买!
至于钱财方面,能熬一天是一天吧,那天熬不住了,要么上吊、跳井、抹脖子,那么就去当流寇,举旗造反!
……
秦锋、耗子混在人群当中,看着如此高昂的粮价,又对视了一眼,彼此目光中都充满了震惊之色,要知道,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在西北地区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精米。
到了天启年间,受战争、灾荒的影响,粮食开始涨价,一两银子只能买一石精米了。
到了崇祯元年,西北大旱、粮食严重减产,价格突飞猛涨,有的地方涨了三四倍、有的地方涨了五六倍、有的地方甚至涨了十倍以上。
问题是,正宁州一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灌溉便利,受旱灾的影响并不大,粮食减产也不太严重,于情于理,粮价都不该涨的太离谱才是。
事实上,正宁城内的粮食价格,都可以和那些重灾区比肩了,这非常不合常理,显然是有人在故意的囤积粮食、哄抬粮价,进而谋取暴利!
大灾之年,干这种事,无异于草菅人命,真是缺八辈子德了!
接下来,百姓们开始排队买粮食,粮店的伙计们一边接待、一边不停的报价:
“收碎银一块,重一两八钱二分,成色一般、折价两成,合一两二钱一分……买糜子二斗二升一合。”
“收碎银一块,重二两八钱八分,成色极差、折价三成半,合一两九钱一分……买黍子三斗八升二合。”
……
大明朝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而铸造出来的银锭成色杂乱、大小不一,进行商品交易之时,必须进行称重、估色、折价才行,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
可刘记粮店未免太黑了一点,明明是上好的雪花白银,硬说成是杂银,而后拼命的折价……至于杂银,就折价折的更狠了。
价格高、折价狠也就罢了,关键是出售的粮食里还掺杂着大量的沙子、草根、木屑、老鼠屎……看着都让人恶心,吃起来是什么滋味,简直不敢想象。
这样的东西,与其说是粮食,不如说是牲口饲料更妥当一些。
面对这种情况,买粮的百姓们除了唉声叹气,就没有别的表示了,显然是经历的太多,已经习以为常了。
很快的,队伍前面轮到了一位老者,大约六十岁出头,身材佝偻、满脸皱纹,穿着满是补丁的旧衣服,手中拿着个破布口袋,身边还跟着一名小女孩。
回到明末做枭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