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这种牵强附会的现象是非常还是常?我想肯定是非常。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以及在修炼中就要适应这种变化,不适应,今后碰到的很多信号的联系你就解释不通。因为你心里无论如何拐不过弯儿来。这个拐弯儿怎么拐呢?就像当初西游记里面说的一样,孙悟空太过于表现自己,它的师父,菩提老祖,就在他的头敲了三下,敲这三下明明是惩戒,但如果单纯从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就会产生消极的因素。
这个道是非常道的,它不是单纯从坏的一面去想问题,它从好的方面去想问题,这个好的方面是什么呢?这就是启示。实际世界任何事情都有启示。只不过是我们忽略了它。就像李铁军今天说的那个事一样,他跟我讲的一系列事情实际都是这样一种心态应该处理的问题,但是往往我们容易把它理解成为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这两种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师父打了猴子三戒尺以后,把手一背,就进房里去了。猴子怎么想呢?他想打我这三戒尺,是叫我三更以后去见他。把手往后面一背是让我走后门,那肯定不能走前门了,耳提面命的时候,只有走后门。这就是我们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要习惯于这种例子。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大道来说,它时时刻刻都用这种方式来启示我们。
为什么要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它呢?因为只有这种心理状态才是符合于道的。这种状态就叫水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读《道德经》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善若水,水有些什么特点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它首先考虑的是对人家,对万事万物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考虑消极的东西。就是你再怎么脏,再怎么不受欢迎,它都可以把你容纳进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容的一部分。可容的一部分实际是我们修道的一种核心。希望大家以后从这个角度多思考一些问题。?
名可名,非常名。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实给一个名的话,就是我们的名实概念。修道者的名实概念比《道德经》产生的要早。名实概念是我们修道者在对待万事万物中所形成的一种理念。他知道这个东西你给它加名以后,它和实际之间有区别。只有华夏的学问里才有名实之争,西方,由于他们文字的字符没有形象性,所以他们没有名实之争。
华夏的文字带有形象性,所以相对说来,可以把形象概括在文字当中去进行表达。所以当你说名可名,就是可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但是不是常人所说的那种名。比如我们走的道,也叫道,天道、人道、医道,都叫道,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讲究道。是不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不是。它所说的是非常态的名,我们把这个问题要想好,你在理念一定要知道,这些字符的作用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互有关联的。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兰州,这个道,你真正的要修,它首先的一个字是“难”,为什么难呢?因为它是抽象的。
第二点,它是生源,是万物之源。只能是它能看见你的全貌,而你却看不见它的全貌,这就叫源头。比方说,如果我们沿着长江,朔到金沙江,再朔到坨坨河,然后朔到昆仑山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知道,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因为面有很多支流,都汇到坨坨河里面去了。甚至有的地方支流也断了,成了沼泽地,然后再往长江里面流,很多源头汇在一起,真正的源头就找不到了。
就像这个道一样,它是生源,它是万物之源,所以说你要找它是非常难的。它很抽象,这个东西没办法捉摸。所以今后在修炼中这些最常见的文字游戏我们就要习惯于它。从什么角度去习惯呢?就从我刚才打的这个比方中,就像唐朝的一首诗所写的一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共饮长江水也好,黄河水也好,松花江水也好,我们共饮了它的水,但不一定得知道它的源头。这就是我们自身在生活中所容易忽略的地方。
“我问你,怎么修道!”
天道和我有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