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一休来自哪座寺庙?”
一休双手合十,口念佛号,“阿弥陀佛,前辈,小僧来自大悲寺!”
佛教传入中原共有十三宗,后逐渐变为十宗,分别为成实宗,俱舍宗,性宗(又称三论宗),法相宗(也称唯识宗),天台宗,贤首宗(又称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其中前二者为小乘宗派,后面八个为大乘宗派。
目前在中原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有四宗:禅宗,净土宗为最多,其次是密宗(主要在边塞),然后南云等地有一些南传寺院,南传在近年由于海外传法者(帕奥,马哈希等等)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也渐渐有零星的一些寺院在汉地出现,虽然不对外标榜是南传,实际修南传法门。
影响力最大的是禅宗和净土宗,密宗可以说比较乱(其中又分为黄,红,花,白等各教,各种师,仁波切,法王,堪布满天飞),了解的不多。
至于寺庙,基本除了密宗寺院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其他各宗的寺院,基本都差不多。
而大悲寺便是其中的禅宗,他们以苦行而为修行。
“大悲寺?他与普通寺庙有什么不同?”柴子道有些疑惑,听一休的语气好像是在说他大悲寺和其他寺庙不同。
“前辈,我大悲寺修炼小乘佛法,像灵隐寺少林寺主要修炼大乘佛法!”
闻言,柴子道有些诧异,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柴子道有些不懂佛教的区别,可谓是一头雾水。
“何为大乘?何为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祖的看法,我修炼小乘佛法的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老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则把如来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如来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说着一休顿了顿接着说道。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
天道和我有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