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有理想,有时代背景,还有一些偶然和运气,最后才有可能形成萃。
不过今晚看到VCD的那一刻,林义觉得自己的偶然有了,时代背景也非常不错,剩下的就看努力和运气了。
…
想到VCD,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姜万孟、孙燕这两人。
1993年9月,他们将MPEG(图象解压缩)技术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成功一种全新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这就是世界第一台VCD。
当时在1993年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是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
基于此,万燕的初创是成功的,也是辉煌的。但是,行事不周全的万燕也给自己酿下了一杯苦酒。
令姜万孟感到伤心的是,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大部分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子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而最致命的就是,不知道他们是粗心大意还是自以为是、亦或是意识薄弱的“法盲”,竟然放弃了专利申请。
随着生产技术的泄露,这等于是白忙活了一场,给别人做了嫁衣。
更加无语的是,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投入1600万美元,广告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
一年生产的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了2万台。
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再加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
不仅如此,还要开发碟片,万燕为此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
可以说付出了巨大资金,却没挣到钱,甚至连本都没回。
而等到1995年,盗版CD和VCD大量在中国沿海城镇出现时。
他们已经无力回天了,前期投入过猛没有回报,必然出现拖累,就像瘸子注定要落后在跑道上一样。
直至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当然,万燕败亡了,不等于VCD的落幕。相反,它成了九十年代的奇迹,造就了一批人和一批公司。
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爱多VCD和它的创始人胡老板。
说到维修工出身的胡老板,却也不得不说一声厉害。在二十四五岁的年纪,以初中文化,用借来的五万块作起始资金,却硬生生的杀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想到这里,林义那颗悬浮的心好像离地面又近了许多。
问题是要怎么做呢,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自己要人脉没人脉,要钱没钱,甚至身边连一个懂技术的都没有。
计算了大半夜,在挣扎中也没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终于困了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林义把剩余的一万八千元给了阳华。
虽然人家对自己好、信任自己,但做人不能没有觉悟,这是林义的处事原则。
“你还剩多少?”阳华掂了掂手里的钱,抬头看着他。
“欠你4.2万,从银行贷款2万,书柜和书的花费估计是一万三左右。”
“这次进货也有差不多一万三千五百左右,这样算反过来又超标了六千。”
林义其实不想算账,因为他知道除了开始的七千,基本是空手套白狼。
欠6.2万的债啊,啧,94年6.2万债,够吓人的。
主要还是自己有点贪心了,第一批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多。
但是即使知道,林义也还是这样做了。因为必须第一炮打响名气,不然循环渐进,自己没时间耗在这里。
“意思是你现在又身无分文了?”听着林义的清算,阳华不厚道的笑了。
就连旁边坐着的关平都没忍住咧嘴。
“哈,不是说万事开头难嘛,现在难已经过了。再说回去把生姜卖了,不就又有钱了。”林义靠在床头,一点不急。
“牛,我就服气你欠六万多还没点事的样子。说你真是心大呢,还是遗传呢?
从1994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