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别灭之前,蓝鑫就派人到吴朝境内,以及在海南,占城,暹罗,还有岭南本地,四处寻找野生水稻品种,使用不同的父本母进行培育实验。
因为人口稀少,野外的荒地很多,野生水稻品种异常丰富。
投入培育杂交水稻的资金充足,参与培育的人员数量不少,虽然这些人的水平无法和后世大名鼎鼎的袁老相比,甚至远远不如袁老的徒弟徒孙们,但他们掌握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基本技术,加上运气好,搞了几年,就培育出了一款亩产量超过九百公斤的杂交稻钟。
此事在大明朝堂上公开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臣子们视为祥瑞,狠狠夸了国主一通。
“好了,马屁就别拍了。现在是地广人少,杂交水稻的亩产量高一点低一点,关系不大,等将来,太平盛世来临,人口不断增多,那个时候,高产的粮食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将来,朕还会继续为各种农作物的杂交培育投入大量资金。”
杂交水稻研究部虽然挂在工部名下,受工部直接领导,但研究部绝大部分研究院拿皇室提供的俸禄。
可以说,杂交水稻研发成果后,皇室拥有技术专利,但蓝鑫不打算这么做,技术专利归工部所有,也可以说归全民所有,皇室不会借此赚钱。
……
看到高产杂交水稻出现的消息后不久,蓝鑫得知今年,大明境内红薯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双双下跌。
其实,相比其他很多粮食作物,高产的红薯的亩产值真的不行。
……
在另外一个时空的清朝,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压力增大,再加上大片良田改种商品价值更高的烟草棉花等作物,红薯、玉米,以及后来传入的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规模才扩大。
但是在推广种植方面,仍需要朝廷的介入和干预。
以红薯为例,它虽然在乾隆八年即已传入河南,但乾隆五十年仍需要皇帝亲自叮嘱河南官员推广种植。
乾隆五十年六月庚寅谕军机大臣等:“闽省地方向产番薯一种,可充粮食,民间种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屡经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种豫省,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着传谕军勒浑,即将番薯藤种多行采取,并开明如何栽种浇灌之法,一并由驿迅速寄交毕沅,转饬被旱各属,晓谕民人依法栽种。”
与玉米和红薯相映成趣的是占城稻在中国推广普及的历程。
宋真宗时遣使至占城,取稻种三十石种于福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占城稻进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甚至在宋朝建立之前)。
因其耐旱,大中祥符五年又取稻种三万石,分种于江淮、两浙。当时的中国晚稻(如红莲稻)自播种至成熟需150天,粒肥而香;占城稻只需100天(后缩短至60天)即成熟,但单产量低,且味道不好,属于下等米,只供农民食用,或用做军粮、马料。
而正赋(上供米)仍征收宋朝本国的晚稻粳米。
宋朝官米(以及地主租米)只收晚稻粳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占城米不耐储存,容易腐烂变质。
马铃薯在欧洲的境遇与占城稻、红薯和玉米在中国的遭遇相似。
它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就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并且传播开来,但是在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马铃薯的消费量并不是很大。
直到十八世纪初欧洲因工业革命、医学技术改善、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等原因而发生人口膨胀,马铃薯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由此可见,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
在正常年景,农民肯定会优先选择种植口感更好而产量偏低的粮食作物,在交纳租赋及市场出售时,这类粮食也更受欢迎。
蓝鑫觉得,高产作物的推广并非导致人口爆炸的原因,而是反过来,人口爆炸刺激了高产作物的推广。
……
随身空间之无限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