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人?袁宗皋回来了,怪不得今天王府下的人都不见了,原来都是去伺候他去了。
太升心中忐忑,问道:“我问你,你老实回答我,是世子要见我,还是这个袁大人要见我?”
世子多少有点革命情谊,这个袁大人的话,可能仅凭自己知道他跟王府这么多的黑料就把自己给砍了。
“回总管话,的的确确是世子叫小的来传召你过去,只是小人偷摸听到一些话,袁大人对总管您,像是大为佩服,这回让总管过去,估计有不少嘉奖,到时候,嘿嘿,总管可别忘了小的。”
太升心想:我就是想记得你,但是你这种作者都懒得起名字的配角人物,一场戏就没了,我就是想记都没地方记。
“当然,当然。”
太升从怀里摸出了一锭银子,也不知道值几两,打赏给了这个下人。反正银子是当初肖百利送他的,现在他人也不在了,自己就当帮他做善事了。
那下人千恩万谢,又是把太升狠狠夸了一顿,幸好去承运殿的路不远,否则这一路能把他给听吐了。
到了承运殿后,才发现大殿周围都已将下人喝退,朱厚熜见到秦太升,立马客气地迎了来。
“来来来,我为袁长史引荐,这位便是此次兴王府能平安度过危机的功臣,秦太升,现暂屈就王府总管一职。”
朱厚熜身侧坐着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颧骨高高拱起,显得有些瘦弱,一副文人打扮,留着一把山羊胡,跟安广厦一比,哪个是奸臣哪个是忠臣一看便知。
那老人也来,很是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道:“老夫久闻秦总管才智过人,又懂得料敌先机,今日一见,果然是少年英才。”
不用说,来就先夸奖一番,这人肯定也是久经官场的了,太升于是恭恭敬敬地问好:“小的只是王府下人,哪比得袁大人运筹千里,此番若非袁大人相助,太升又哪有用武之地。”
三人你来我往谦让一番,都是互相称赞对方的功劳,都推来推去,最后都奇妙地将功劳推给朱厚熜,都是他知人善用的功劳,这样三个人就算都夸到了。这一招,太升在安广厦的酒宴,就已经领教过了,所以这次夸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听世子,不对,现在应该叫王爷了,你瞧老夫这记性,比不过你们这些后浪了,”袁宗皋拍了拍脑袋。
“袁长史不必介怀。”
太升一想也是,朱祐杬死了也有段时间了,袁宗皋这次来,应该也把朱厚熜继任兴王的诏书也带来了。
“听王爷说,秦总管在先前就认定宁王必在近日造反,请恕老夫眼拙,宁王包藏祸心,世人皆知,只是秦总管又怎能肯定他有胆子造反,又会在最近造反呢?”
这位未来的内阁辅臣袁阁老,是在套问,也是在打量自己的眼光呢。
太升于是说道:“宁王之乱,非一日之积累,早在成祖文宗皇帝‘靖国难’时,祸根就已坐下,当年的宁王朱权早就对朝廷不满,祸根延绵。只是时至今日才结成了恶果,宁王屯兵积田,来往两广采购兵器甲胄,又结流民强盗为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江西各大官员,不是明哲保身同流合污,就是惨遭诬陷客死异乡,而朝堂之仍有朝臣为宁王申辩,眼看宁王坐大,朝廷几次派下使臣,但也只是削去了他的护卫。而如今,他兵马充足,朝廷这时再派下使者来,便是半分也动摇不了他了。只怕朝廷这时要削去他的兵权,反会使他认为不能再坐以待毙,顺势起兵,为祸江西。”
秦太升说的,其实大多都是后世史书对宁王之乱的评价,早在当年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号,‘借’了自家兄弟宁王朱权的兵,赶走了当时的皇帝,也是他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棣跟宁王原本说的是,共分天下。
<![CDATA[兄弟 大明需要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