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朱元璋又召见了范祖千、叶仪,询以治道。
接着他又请这些人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并把范祖千、王冕等人纳入幕府,让他们参议军国大事。
朱元璋的这次徽州之行,使得他更想把民间的有才隐士都招在门下。
文臣中投奔早又在明建国后为朱元璋重用者,应首推李善长。
李善长不仅有智有谋,还熟知法家理论,谋事也是异常地准确,因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李善长知识渊博,裁决果断,娴于辞令,讨陈伐张的檄文多出自他的手笔;
朱元璋称帝追封、册立也皆由他充任大礼使;改官制、修法律也是由李善长奏定。
洪武三年,李善长被封为太师、中书左丞相、han国公,是六公之首。
朱元璋称其堪比汉相萧何,对他真是赞美备至。
有一天,朱元璋对李善长说道:“应该收些儒生,做些礼乐之事,以究管理之业。”
李善长听了心中一惊,对朱元璋也更加地敬畏。
如今,战事尚未尘埃落定,他就想到了礼乐之事,如果没有天子的胸襟,又怎么能够想到这些呢?
此后,对于寻找贤儒的事情,朱元璋又和李善长说了几回。
李善长自己就是一大儒生,英雄识英雄,在他的心中其实早就有几个熟知的贤儒了。
只不过,如果将差一些的推荐给朱元璋,可能会使这个胸有大志的国公感到不快;
如果将那些优秀的推荐给朱元璋,李善长又担心这样一来,自己将被赶下第一谋士的位置。
因此,时间过去了很久,李善长始终都没有给朱元璋推荐一个贤儒来。
这次,李善长又听朱元璋说起了此事,知道朱元璋已经看透了他心中的那个小算盘。
既然如此,李善长就不能不说出一个贤儒来。李善长稍稍犹豫了一下,对朱元璋说道:
“我见国公这一向忙于军务,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在乐思山有四位君子,皆是当代的贤儒,国公可以去请来,让他们来辅佐你。”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首办此事。李善长听了则有些不安。
因为,在他的内心中有些惧怕那个刘伯温(即刘基)。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的脸色,已经有些明白他的意思了。
灵谷寺的前身是什善寺,位于钟山的左侧,十分雅致清幽。
刘伯温、叶琛、章溢还有宋濂,白天遍游了城里城外名胜,晚便在灵谷寺里
四个人并不曾相约,只是在路遇到的。这一天,朱元璋派了汤和来请,并且还带了千两黄金,令大儒们感到不快。
四个人当中,章溢最为性直,汤和走后偷开口说道:
“伯温先生赞朱元璋宽大为怀,渴望别人来帮助,可是如今……”他望着刘伯温一笑。
“是不是连续的胜利,使他也生出一些常人的傲气?”叶琛说。
“我看不会,凭着吴国公的智慧与经验一定不会,要不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再住一晚了。”宋濂说道。
“你相信他会亲自来?”章溢问。宋濂点点头。
“伯温先生,你也相信?”章溢转向刘伯温。
“我当然相信。”刘伯温也说道。
“难道你不相信么?”
“我们四个人中有谁不相信,还会在这里等他?天时、地利、人和,我看他全占了。”章溢说道。
正在此时,朱元璋由李善长领着,进了灵谷寺的殿宇间。
当朱元璋走到里间时,刘伯温等四人早起身相迎。
李善长从旁前,正要介绍,朱元璋拦住了他:
“四位贤士,我朱元璋久闻大名,虽未谋面,却已是很熟。右相国不必介绍,待我朱元璋猜猜看。”
说罢,朱元璋走近一个相貌伟岸、长着长髯的人面前:
“先生一定是博通经史、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才比孔明不弱的刘伯温。”“
大明:重八开局一只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