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人啃着羊骨头,喝着羊肉汤,再掰开玛利亚送过来的窝窝馕,泡几块在羊肉汤里,吃的舒坦,鲜香的美味在唇齿间四溢。
街坊四邻听说骆峰家要在鲜德华的小食堂给骆江办婚事。
各族妇女都主动来骆峰家帮忙。
办婚事的前两天,沙拉带着几名妇女炸了两大盆包尔萨克、两大盘子馓子。
包尔萨克是哈萨克族的一种小吃,油炸的菱形片状面食,常常跟奶茶一起享用,就像汉族人的包子和稀饭一样。
玛利亚端着骆峰家用果树熏制的马肠子,到自家煮了十几根。
川疆百货的小四川专门到西域市批发部采购一些大白兔奶糖和炒瓜子。
他提着两大包送到骆峰家,笑呵呵道:“傻骆驼,这些糖果我按提货价给你,就当我这个当叔的对老二的一点心意,老大成家,你没办,我早就想表现了撒,这下啊逮着机会喽----”
在农村办婚事甚是简单,就是摆酒席请亲朋好友的吃顿饭,热闹下。
跟城里不一样,举办婚礼仪式还有流程。
办婚事那天,骆峰家这截子马路一片喜气。
鲜德华家的小食堂,屋里摆满五桌,院子里五桌,就连他家走廊下也摆着两桌。
全村的圆桌面、椅子板凳、椅子板凳、盘碟碗勺都往这儿集中。
宰杀羊6只,鸡15个,买草鱼15条,伊犁大曲4箱子,瓜子、花生、糖果尽客人吃。
饭菜的花样挺多,但都是清一色的清真饭,没有一丝的大肉(猪肉)。
大厨鲜德华做的大盘鸡、红烧鱼、回族夹砂在沙枣树乡享有盛名。
沙拉煮了一大锅清炖羊肉,又做了哈萨克美食胡吾尔达克,把肉切成块儿跟皮牙子、辣皮子在锅里炒熟就叫胡吾尔达克,也就是过油肉。
最后一道饭是玛利亚在天未亮就包的维吾尔族百姓常吃的皮牙子羊肉馅的蛐蛐儿。
也就是汉族人的馄饨,维吾尔族人的蛐蛐儿跟汉族人的馄饨略有不同,蛐蛐儿的肉馅只有大拇指肚大。
玛利亚在清炖羊肉的汤里加些凉粉、胡萝卜片、恰玛古片等做成汤汁。
把蛐蛐儿在开水锅里煮熟后捞出来盛在大碗里,再在碗里浇满汤汁,味道鲜美无比。
村民们从晌午一点一直吃到下午五点。
留下三亲六姑的晚上继续吃喝,到夜深人静方可散尽。
他们留在骆峰家伙房、堂屋里的贺礼足够开个小百货。
什么暖瓶、印着双喜的脸盆,还有一些份子钱。
浑厚古朴的民风民情同现代铺陈的风气相结合,为骆江举办了最体面的婚礼。
这天,那孜古丽和李茗溪正巧放寒假,俩人给来客端茶倒水,忙得脚不沾地。
李茗海刚接手陕西老板的凉皮店,为了骆滨的婚事专门停业三天,也在桌前分酒递烟的。
桌上一片狼藉,盘底基本见空。
村民们舍不得浪费,盘里未吃完的食物都端回家了。
桌面上的骨头、鱼刺啥的也都倒进随身带的桶里拿回家喂狗。
端着盘子回家的妇女也都实在,把碗盘洗干净还过来。
等街坊四邻的各族妇女帮着清洗完碗筷后,已是傍晚时分。
骆峰夫妇为了答谢帮忙的好友,又在鲜德华的食堂摆了两桌。
为办喜事,李羽忙得找不到东西南北了,可是心里仍喜滋滋的。
今晚的答谢宴算是她这些天正儿八经吃的一顿饭。
她看着对面跟李茗溪交头接耳说着悄悄话的那孜古丽,若有所思。
那孜古丽放寒假后,一直窝在家里没咋出门。
可能时间能冲淡一切,那孜古丽不似前几次寒暑假那样,每天都往骆家跑,询问骆滨何时回来。
李羽的脑海浮现出前些天一个英俊帅气的维吾尔族男孩来艾力家的情形。
疆爱无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