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挽着水壶,戴上草帽,穿着凉鞋,锁上大门就出了巷子。走到村中的池塘,她往左边的大路一拐,就进了通往农田的路。
路的一侧是很大的晒谷场,现在正晒着好几家的刚收割不久的稻谷,其中也晒着小云家的稻谷。像小云家那样家里没有阳台的村民,只能在晒谷场晒稻谷。有些村民盖了小平房,直接在自己阳台上晒,省事省心。有时突然有暴雨,收起来也及时些。
路的另一侧就是农田了,正种着青菜、冬瓜、甘蔗等等各种蔬菜,长势非常喜人。小云想着昨晚妈妈做的菜,都想流口水了,新鲜的菜真好吃。不知道自己家里种了什么菜呢。小云有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晒谷场的一边就是村里的公厕,一边写着个“男”,一边写着个“女”。这时村里人还很穷,家里都没有厕所的,小便就拉在尿桶里,等半满了就换另外一个,都半满了,就挑到田里。
加上河里的水稀释一下,浇菜浇瓜什么的,菜就会长得特别好,连肥料都省了。
如果村民要大号的话,就算半夜内急,也得跑公厕。小云想,这太尴尬了吧,又麻烦。然而村民都觉得没什么不妥的,就小云这个外来人想太多了而已。
厕所旁边就是一条河了,这条河顺着农田蜿蜿蜒蜒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不过靠着这条河,养活了整条村子。村里人在河上盖了个抽水房,买了机器,定时从小河上抽水。河水就沿着一条大水渠奔腾,再沿着大水渠的分支,流到各个农田的沟渠里。
村民每隔一米半宽的田地就竖着挖一条四公分宽水沟,每隔十米长的田地就横着挖一条四公分宽水沟。这样,所有的田地就如一个个田字格,罗列在大地上,整齐划一。这保证每里面的田地都能接受到河水的灌溉,只要够勤快,土地就有产出。
小云看了这种方式,觉得古人还是很聪明的。虽然不能保持湿度、温度和能量的稳定,但是产出应该也算可以。因为现在农民还是靠天吃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非常的长。在五十世纪里,她农场的稻谷半个月就有收成,青菜2天就能出土。这个时代绝对达不到这种生产速度。
既来之,则安之吧。小云想。
虽然小云没去过自家的田里,但是村民友善啊,都是看着她长大的。村民们看到小云挽着水壶,就知道她去找父母了。
田里的大婶大叔都纷纷跟小云打招呼:“小云,你去田里找爸爸妈妈呀。你好乖啊。”
“是的,大婶大叔,我不知道怎么去自家家田里。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你就顺着这条路走,拐两个弯就到了,你家田头有棵番石榴树。”
“谢谢大婶。”
“哎呀,这孩子好了之后好乖,好懂事啊!不过以后要叫我三婶呀。”
小云马上应了:“三叔三婶。”
这个小村庄,大部分都是姓杨的,少数几户姓齐和霍。杨是大姓,往祖上数几代,多数都是亲戚,所以延续下来,大都是沾亲带故的。像三婶、六婆、七叔公、三太爷、大伯娘这些真的不在少数,爸妈不教的话,小孩真不知道怎么称呼,。小云初来乍到,不会叫,只好都大婶大叔大伯的叫着。
姓齐和霍的家庭住得比较远,快到村尾了。这几户人家是以前战乱的时候,逃难到这小山村避难的。后来战争停息了,可是也没找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村里人也逐渐接受了他们作为村里的一份子。
现在村里把杨姓家族归到第一生产队,齐姓归到第二生产队,霍姓归到第三生产队。当然村长都是小云的大伯娘就是齐姓。
小云向那棵在农田里特别突出的番石榴树走着,不到十分钟就到了树下。
穿到二十一世纪当农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