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很快就被放出来了。
预告片上,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
简简单单的,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
黑白色相间的轮廓中,钢针一样的头发是那般的醒目。
观众们见了,几乎是想都不用想的,便脱口而出:“迅哥儿。”
大家都他实在是太熟悉了。
他的模样,简直是深入到了每个人心窝子里。
以至于一见到预告片中的简单形象,便觉得有一种熟悉感,从满腔的热血中迸发出来。
观众们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惊喜。
易泽居然把这位也给请出来了。
相较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逐渐符号化的人物,大家对于鲁迅先生,还是更为熟悉。
一来是从小到大,经受过完整教育的观众,绝对是学习过先生的文章的。
当时有多痛恨,现在就有多么喜欢。
有很多事情也是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曾经不喜欢的,现在爱的不行。
以至于有一日有专家学者说要把先生的文章移出教材之时,满座哗然。
大家纷纷表示不理解,并且很是反对。
相比较于现在因为名片管理制度不规范而多出来的很多狗屁专家,大家还是更为信任那个在百年以前,就敢说真话敢写敢骂的鲁迅先生。
把先生的文章移出了教材,那放谁的?
这些专家学者写的狗屁不通的玩意儿吗?
大家纷纷啐了一口。
放着珍馐美味不去吃,吃你们粗制滥造的捞钱玩意儿?
可去你吗的吧!
大家对先生的崇敬和向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或许就是从逐渐长大逐渐认清这个社会的时候吧。
易泽回想起自己曾经读书时面对先生文章时的感受。
那个时候年纪不大,中二病正是强烈的时候。
只觉得先生写的这些文章佶屈聱牙枯燥乏味异常的难懂。
偏偏考试还喜欢拿出来做阅读理解。
一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难倒万千学子。
只觉得头皮发麻,好好地一句话怎的分开来写。
还得分析其中的道理,作者为什么这样子写。
换做是旁人的,易泽绝对写上成分赘余,语义重复罗里吧嗦不够精炼之类的东西。
但对于先生的敬畏,以及之后试卷批改时老师可能有的责备,易泽还是相当的从心,绞尽脑汁写上去似是而非的套话空话。
这样写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但要求一个年岁不大的孩子能对先生的文章有什么理解,实在是太过于强人所难了。
说实话先生的文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而后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了较为充分的认知之后才会觉得厉害,才会有更深的感触。
就好比红楼梦年少之时去读,只觉得了无生趣,每天都是些家长里短分外的无聊还不如看点武侠小说,体会刀光剑影的热血争斗。
不同的年岁人的认知会有不同的变化。
人不是动物一切都刻在了基因上。
动物出生不久就能够学会捕猎的本能基因中的记忆,让他们能够迅速的学会如何在野外获取食物。
人类没有这个功能,小孩子你不教他怎么用筷子,那他就只会手抓饭了。
当人成长到面对现实的时候,就可以去通读先生的著作了。
每一次通读,都是一次成长,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活着的作家余华就曾经提到过自己对于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
余华曾经提起过,以前自己这一辈子最讨厌的作家就是鲁迅。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都是在小时候被逼着看鲁迅认为先生的文章沉闷,无聊透顶,一直要读一直不明白他到底在写什么还总被要求全文背诵。
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