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又出现在林虑山李师儒这里,这俩小子看起来是跟唐廷杠了。他们在朝廷平定吴元济之时,怎么就没出事吗?
当时申道是淮西军镇守在外的统帅,申道一降,整个淮西六州三十八县纷纷请降。这时候于桓、崔祚是两个县的镇将,害怕朝廷斩杀,当时逃掉。
在这三年对抗朝廷之战中,长了心眼,叫属下于淮西之外,每年藏下数量不等的银钱宝贝。
果然吴元济失败,这些银钱有了大用,叫他们逍遥过活了两年多。但终归心中有鬼,怕捉,于是在江湖到处跑动,搜集情报。知道李师儒啸聚林虑山,自告奋勇来投。一拍即合,成为股肱之臣。
这要是望霄活着,还不得气死。多少人拼命捉住的敌将,竟然被韩弘这么放掉,在淮西为祸,居然又跑到魏博为祸。
李师儒这里,现在实际只有两大总管,一个是征东大总管李叔山,一个是征西大总管于桓。
这两大总管是公爵,下面各有三侯九伯,总计两公六侯十八伯,战将二十六员。
此前已经殒命于黎阳县署及黎阳津的有一侯三伯,分别是护军、食侯宋吉,钱伯李户,粮伯云阶,草伯戴准,三伯都是轻车都尉。还有战将二十二员。这时候,李叔山又带来四员,恰好补齐原来的余缺,还是二十六员。
大宴三天之后,李师儒趁着文烈等四将到来,仿照青岩山,封王舵为国相,总管内政。仿照唐初旧例,秦王李世民为天策将,总领天下兵马。他自兼天策将,统率四大总管。
又听从王舵建议,将征东大总管、征西大总管扩展为东南西北四大总管,都是公爵。下面分属三侯九伯。
除了国相、天策将,公侯伯三等爵位一下子增至五十二人。原来只有二十六员大将,现在伯爵人数不够,挑选武功超绝的校尉册封伯爵。
四大总管分别是:
征东大总管、冀国公李叔山;
征西大总管、晋国公于桓;
征北大总管、燕国公文烈;
征南大总管、荆国公有壶。
文烈这个好说,曾经是一个山头的首领。有壶呢,他原来是林虑山別驾,升至大总管、荆国公,那可是随着李师儒拼杀出来的山寨元老。
四大总管下面分别有三侯,乃食侯、商侯、军侯。
三侯下面又分别有三伯,食侯下面是钱伯、粮伯、草伯。商侯下面是木伯、铁伯、盐伯。军侯下面是兵伯、城伯、船伯。
崔祚仍旧是于桓下属的军侯,吴公鼎现归有壶,仍为商侯,属下木伯吴雕、铁伯陈果。
燕国公文烈下属三侯,食侯燕蓝娘、商侯苌丁、军侯柴署。文烈初一山就位列四公,炙手可热。
侯爵一律是岩国护军,伯爵一律是轻车都尉。
共计四公、十二侯、三十六伯。所有侯伯都是按职事分封,战时统一参战,没有战事就按照职事下山找东西。搞到财宝,统一支配,并对行动参加者按功劳大小奖赏。
现有人马一千七百人,倒过来说,号称七千人马。
又按照燕国公文烈建议,逐次查访各镇历次战乱散失的老兵,许以重酬,广为收纳。不怕他不服,就怕带他多劫掠。广为劫掠,犯下罪恶,还想回家当好人,那是痴人说梦。
这叫做度贼之术,叫他一个个一日为贼,终身为贼。
果然是好计谋,仅仅十余日,经过于桓、有壶的访查,收纳各地老兵三百余人。又过几日,收纳四百余人,整个岩国达到两千四百人马。
又叫这两千四百人马分属四大总管,每位分属六百人。四人轮番统兵,广为劫掠,都叫这些人一个个背抢劫大罪。
轮到不外出的三名总管,刻苦训练士卒,军法严整,操练纯熟。
岩国大闹起来。卫县、黎阳县、林虑县纷纷请求剿灭李师儒,一时间朝野震动。天子敕令户部度支,急忙下派钱粮、物资,都押往黎阳津宁武山处,就由魏博军统一支配,限期平贼。
除了唐廷督促魏博军征讨,妹国公韩皂也已发出将令,要统一妹国疆域,先伐魏博,再吞岩国。
贩夫全神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