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否认会有一些小公司或者网大之类的会干出这种事,有些人为了抢先机或者蹭热度,他们会立马拍出一部电影,比如什么‘真正第一部国产仙侠电影’之类的。
以前的香港经常干这种事,一部大片人家花了几千万成本来拍,结果风声一透露立马就有小公司用半个月或者一周拍出一部蹭热度甚至偷换概念的电影出来赚笔快钱。
当年香港电影为什么要讲究一个快字?很多的电影半个月就拍完,甚至一周就拍完?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无间道》火了,香港立马涌出一批相类似的相互卧底的电影,比较有名的就有《黑白道》。
《财神》火了,就有《赌棍》、《赌鬼》之类的。
《跛豪》火了,立马就有《上海皇帝》跟风。《人肉叉烧包》火了,立马就有《伊波拉病毒》跟风。《英雄本色》火了,立马有《江湖情》。
等等有很多,这些都还是很多观众能叫得出名字的跟风作品,当然也有一些不逊于原作的跟风作品,比如跟风《黄飞鸿》的《方世玉》,就是一部很好的跟风之作。
跟风《倩女幽魂》的《画中仙》也不算很差的作品,包括跟风《画皮》的《画壁》人家的制作水平也不算很差。
甚至还有自己蹭自己热度反而超过原作的电影,比如《东成西就》就是蹭自己的热度《东邪西毒》,结果《东成西就》赚翻了。
很多人都说当年的香港电影死于跟风盛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但确实也反映了影视行业中跟风的这种风气是一直存在的。
连《阿凡达》都有人跟风呢,《阿凡达》火了之后立马就有人拍出一部《异形大战阿凡达》。
像《环太平洋》出来之后,立马出了一部《环大西洋》。
跟风的不止好莱坞与香港也有中国大陆,当然不是院线电影跟风,而是网络大电影跟风。
最著名的当属《道士出山》与《我就是潘金莲》了。
不仅是香港与好莱坞跟风,包括韩国电影一样跟风盛行。那为什么好莱坞跟风没把好莱坞给跟风死呢?韩国也跟风也没跟风死?
所以归根结底不是跟风的弄死了香港电影,一些人把香港电影的死归结到跟风上是不全面的。
跟风是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赚最大的利润,也起到了破坏市场,赶跑观众的负面效果。但这不是市场没落的主要理由肯定不是在这的,观众是消费者,他们平时为什么要消费跟风作品?
一是原创作品的数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比如《阿凡达》就一部啊,天天看也腻歪不是。所以,才有了别的3D科幻电影来满足观众的需求,那别的科幻3D是《阿凡达》的跟风么?故事相近的是深度跟风,概念相近的是模跟跟风,而只是3D技术跟风的,那只能叫技术应用推广了。
跟风的第二个原因,是原创太贵,跟风作品也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像汽车一样,同样是车,国产车的外观性能跟外资车相差无几,甚至有所相差也无所谓了,反正价格便宜得太多了。
但电影跟风肯定是跟消费价格没有关系的,只能有一次,原创作品数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所以跟风盛行。但也有跟风作品又达不到原创的品质,这就是跟风作品赶观众的原因。
那香港电影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总结一句话就是:竞争不过!
竞争谁不过?跟谁竞争了?
当然是竞争好莱坞不过啊,当好莱坞质量更好,成本更高的电影冲进了市场,那香港那低成本,低质量的电影怎么竞争?
香港电影的普遍的好片成本是两三千万港币,因为香港市场只有这么大,一部电影能卖上四五千万港币已经是年度大片了。
再加上外销东南亚与台湾日韩,最多多赚个几千万港币,这加起来才多少收入?不到一个亿的港币收入。
这还是大片。
那好莱坞呢?一部大片的投资动不动上亿美金,折合港币得是多少钱?一部港片花掉吃奶的力气所产生的票房都没有人好莱坞一部电影投资的钱多。
香港电影当年是东南亚与东亚市场,而人家好莱坞是全球市场。
进击的导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