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母颇感不便,便去北角的达智英专补习英语。
无独有偶,莲娜龚心汝的英文名也是抱此目的来英专学英语的。
同是沪上人,遂结力女友。沈西城回忆,莲娜“明眸皓齿,除身材略矮,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儿”。
交谈中,莲娜说她不愿与公公婆婆住一起,想搬出。于是沈母就热心为她找房子。
一天,王德贵与龚心汝来看房。那时房价很低,一个一千多平方英尺的单位,才售港市三万元。
王德贵夫妇买下英皇道923号丽池大厦十一楼的单位。
地产巨子、新鸿基主席郭得盛那时也住在丽池大厦的另一楼层。
冯景喜、李兆集常常进进出出,商议投资地产。他们在王德贵搬进丽他大厦的这一年进军地产。
王德贵也是这一年醒悟起念改营地产的。他的醒悟与郭得盛等三剑客无直接关系,但都是受当时地产升温的影响。
王德贵作风保守,交际面甚窄,即便是沪上同乡也少有交往。
因此,他虽有此念,却不知如何入门,也不会贸然行事。
现在妻子女友的丈夫,是在上海执业10多年的建筑老行尊,这真是上天成人之美。
王德贵与沈家近在咫尺,王氏夫妇常来沈家玩。
沈西城回忆道:“可能是住得近的关系,莲娜和王德贵来我家时通常都不拘小节,王德贵赤膊、短裤、拖鞋,莲娜则只穿t恤、短裤,跟随他们来的是一条叫lucky的腊肠狗。”
来沈家,通常是莲娜与沈母叙家常,王德贵与沈父谈男人间感兴趣的事。
不久,王德贵向沈大哥提出想学建筑,沈父一贯热心教入,爽快答应。
随后王德辉从此恭恭敬敬叫沈父“师傅”,一直到人们再也看不到王德贵为止。
王德贵起初连图纸都不会看。师傅悉心传授,徒弟虚心好学。
约半年后,沈父感叹道:“德辉真聪明,日后一定会有大成就。”
沈父没说错,王德贵果然日后成了大器。不过,王德贵的聪明,并非仅是熟悉建筑业务,而是他以建筑为跳板,跨入地产业。
仅这一步之差,王德贵日后成为腰缠百亿的巨富,而沈父兢兢业业做到告老退休,仍只是殷实的建筑商。
王德贵办事谨小慎微,故他开办建筑公司,力图拉师傅合作。
沈父婉拒了,但又尽力成全他,为他物色一名可靠而又优秀的地盘工程师。
可不到两星期,工程师就与老板王德贵闹翻了,愤然辞职。
沈父甚为吃惊,究其原因,这位工程师道:“你那位徒弟,算盘实在是太厉害了!”
据说,王德贵购买建筑材料要挑最便宜的,办公用品简陋得无法想象。
工程师要用粗细不同的铅笔绘制施工图表,王德贵只买一支ab型的,并说:“若想粗,笔头就弄钝些;若想细,就把笔头削尖。”
《南北极杂志,曾刊登齐以正先生的一篇文章,言及王德贵的精明:
他如此保守,按常规发展会极缓慢。但王德贵算盘极精,总能步步登高。
他首先在1967年香江暴动时大量捡便宜地盘;其后,又在新界葵涌、荃湾等乡下地方,大量吃进廉价地皮。
新界新工业居民区的不断设立,使这些被纳入卫星城的地皮身价百倍。
地产商中,有的热衷豪华住宅,有的钟情高级酒店及商厦。
他们同时都千方百计为公司建一幢招牌大厦。王德贵不想招风,长久未建招牌大厦。
就他建的楼宇来看,也与他人一样“朴素”,用料不讲究,单位皆属中小型,地方也比较偏,售房对象自然都是普罗大众。
他看准香江闹房荒的好市景,故他的“便宜货”也能卖出好价钱。
1972年,华懋置业年盈利两千五百万港元;1973年四千五百万港元;1974年五千五百万港元;1975年已逾七千万港元。这个盈利额与同期的郭得盛新鸿基相等。
香江大亨传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