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分公司,借壳上市,充分发挥股市功能,四次集资达一百四十亿之巨,令中泰市值增长六十倍,被称为香港发展最快的公司。
股评家说,荣氏的大帅雄风不让乃父。
在商言商,这是香江商界的陈辞滥调,作为内地公司,在商言商却不那么容易。
首先,内地公司的管理层,大都在观念上适应不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其次,人事复杂,内耗太多,由于香江工薪待遇与内地的巨大差异,谁都想来港工作,除靠真才实学的外,有相当部分是靠背景来的。
集团的人普遍认为,集团的第二代领导人是王氏与荣氏
王氏是bj集团副董事长,他认为荣氏的能力,完全可以任香港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当时,这个职务由米国钧担任。
他是一位从事外贸外交多年的老人。
为收购国泰航空股份,集团方面曾引起过争论。
国泰航空是香港处垄断地位的航空公司,盈利可观,如不是曹光彪发起空中争霸战,太古的施怀雅家族才不会走“中资路线”——出让部分股权,让外人到这只聚宝盆旁分一杯羹。
这是香港商界,人人都梦寐以求的事,但香港分公司董事会不同意。
很显然,若按荣氏的主张去做,等于是成全英资国泰,而回击华资港龙,这样,集团究竟是华夏人的集团?还是英国人的集团?
设想胎死腹中,荣氏作了半年的努力,最后才获得成功。
1987年 2月,香江分公司与国泰航空完成交易。
成交后,荣氏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而香港商界,却说荣氏坐收渔利,是国车港龙争霸的真正赢家。
1987年,公司改组,米国钧退休,荣氏接替他任董事总经理。
分公司公司每一次扩大,总有很多有背景的人涌来。
荣氏也遇到这种情况,长途电话或亲笔推荐条源源不断,荣氏把他们一一挡回去,大胆启用香港本地的专业人才。
“在香港办事,就得依靠香港人。”
“做生意就是人际关系,香港人别说要他们学讲普通话,很多人连听都听不懂。如果想来的不会粤语会英语也好。”
批评从四面八方涌来,说荣氏搞香江帮。
荣氏“一意孤行”,他说:“我上任之后,先后聘请了许多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大部分是本地人。目前,在分公司的职员中,内地来的只有两成左右,而且这个比例会继续下降。”
在荣氏收购泰富之前,香港中信拥有七成多嘉华银行、12国泰航空、24.5东区海底隧道;20澳门电讯、33.3亚洲卫星通讯,以及部分物业的投资项目。这些,绝大部分是荣氏一手或力促“搞掂”的。
荣氏终于有了一间“由自己说了算”的公司,他的经营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分公司合作的香江公司,不是中资,而是英资和华资。
荣氏只是香港分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据说荣父告诫儿子,不要追求名誉权力,还是实实在在经商。
荣氏主持的分公司,短短几年,市值增长一百多倍。
据《资本家杂志载,分公司为中资上市公司第一家,在东亚上市公司百强中徘三十四位。
1992年,总营业额十亿八千三百万美元,纯利一亿三千四百美元;1993年,总营业额十四亿八千八百万美元,纯利两亿四千三百万美元;按1993年
12月 31日收市价计,其市值为五十九亿
九千七百美元。
荣氏实现了他的“规模与效益”的目标。
香港分公司只是控股公司,而中泰才是实体,它是集团全系所有子公司中最大的一家。
荣氏担任分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年薪,据香港传媒披露为两百万港元。但这只是荣氏个人财富冰山之一角。
香江大亨传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