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艾伦来说,三天卖出一百碗葱油拌面,还是很轻松的。再加上鲁迪与埃罗塞斯事件,好奇的人络绎不绝。
在这开业的前三天里,艾伦的中餐厅只提供一种菜品,那就是葱油拌面,不论是早上还是中午,亦或者是晚上。
“呼……一百碗葱油拌面终于卖出去了!”
艾伦看着餐馆里墙上的挂钟,露易丝小丫头美滋滋的抱着钱箱,瞪着里面满满的金索罗,一副痴迷模样。
艾伦看着露易丝那一副小财迷的表情,微笑的摇摇头。
找了一个舒服的姿势,躺在今天新买的躺椅上,将意识陷入了脑海。
“系统,打开任务面板。”
话音一落,脑海中出现任务面板。
任务:开业前三天,卖出一百碗葱油拌面。(既然叫中餐馆,怎么可以做不正宗的中餐呢,简直就是对中餐的侮辱!)——已完成。
任务奖励:酱油酿制方法(可领取)。
酱油,终于可以领取了。中餐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啊。
中式烹饪中除了百味之首的盐之外,其重要性排在第二位的就要数酱油了。以至于坊间有戏言称:一瓶酱油在手,无论手艺多差,都能去国外开中餐馆,
可想而知,这酱油在中餐中所占比重是多么大。
据说,早在西周时,厨师就把新鲜的肉弄碎发酵,做成带有汁水的肉酱,用来调味,这就是最少的酱油雏形。到了元明时,由于鲜肉容易腐烂,厨师就把动物蛋白,换成了植物蛋白,将大豆弄碎发酵后,制成的酱汁。
直至清代,随着时间流逝和工艺的进步,酱油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所以那时候的酱油的口味已经和我们今天吃到嘴里的酱油的味道相差无几了。
酱油在中国烹饪历史上,可是走过了上千年的漫漫发酵路,才酿造出了现在这般极鲜味道。
清乾隆壬戌进士李化楠所撰写的《醒园录》,其中详细记录了酱油的做法。
黄豆,先煮极烂,捞起,候略温,加白面(面粉)拌匀,每豆一斗配面三斤,多不过五斤,摊开,有半十寸厚,上用布盖密,不拘席草皆可,侯发霉生毛,至七天过,晒干,天气热不过五六日,凉不过六七日为期,总以生毛多为妙,然不可使烂。
如遇好天气,用冷茶汤拌湿再晒干,用茶汤拌者,欲其味甘,不拘几次,越多越好。每黄豆一斤,配盐十四两,水四斤,盐同水煮滚,澄清去浑底,晾冷,将豆黄入盐水内,泡晒至四十九日,如要香,可加香草、大茴、花椒、姜丝、芝麻各少许,捞出二货豆渣,合盐水再熬,酌量加水,每水一斤,加盐三两。
再捞出三货豆渣,并再加盐水再熬。去渣。然后将一二次之水,随便合作一处拌匀,或再晒几天,或用糠火薰滚皆可,其豆渣尚可作家常小菜用也。
这段《醒园录》所记载的酱油酿制方法,极其繁琐。粗略估计一下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载,才能够酿制出普通百姓家吃的粗制酱油。
而那些清代达官贵人甚至是皇宫里,吃的精品酱油,所用的工序更是繁杂,讲究。
在清乾隆年间,美食鉴赏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里所记载的酱油不知道比《醒园录》中的酱油要讲究多少。
袁枚将家里用的酱油叫作秋油。无论是猪牛鸡鸭鱼虾,还是笋芥菌芹韭瓜,做法中大抵都会出现秋油的身影,用之均有绝妙滋味。
在《随园食单》中列举了72次,秋油的用法。
如松菌单用秋油泡食,亦妙;用鸡脯肉去皮,斩成薄片,秋油拌之,纤粉调之,鸡蛋清拌;煮烂山药,加秋油、酒、糖、入油煎之,以色红为度;猪蹄加酒,加秋油,隔水蒸之,号为“神仙肉”;将整鸡捶碎,秋油、酒煮之。
这名为秋油的酱油,料想拿滋味肯定是非常美味的。
而秋油的名字来源于季节
清代王士雄所著《随息居饮食谱》曾提到过秋油的制法,“篘(chōu)油则豆酱为宜,日晒三伏,晴则夜露,深秋第一篘者胜,名秋油,即母油。调和食物,荤素皆宜。”
异界中餐制造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